“黄帝之争”更像“面子之争”
作者:亦菲
清明节即将来临。国人照例兴师动众去祭先祖拜黄帝、炎帝。媒体云,河南和陕西两地“黄帝之争”如火如荼,位于陕西的黄帝陵被誉为“中华第一陵”。而河南省新郑市则以黄帝的出生地和建都地自居,开展拜祖活动(见中新网2009年2月30日电)。
如火如荼的“黄帝之争”消息令人感慨。假若九泉之下的黄帝知道两省人们争着向他拜祭,恐怕也会感激涕零了。
诚然,清明时节拜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一点不但在华夏大地生活的人们念念不忘,就是港澳台的人们抑或侨居各国的华人世界也深信不疑。个中道理也不言而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拜祭黄帝可以使后人铭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可以增进民族感情。
但是,时下的“黄帝之争”恐怕不仅仅是学术之争。假若各地的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开动脑筋对黄帝历史作一番有根有据的论争,对于丰富中华文明也不无裨益。事实上,时下不少地方都展开了大规模的公祭之争活动。比如,2月26日,己丑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祭祀大典在河南淮阳达昊陵举行;而同在这天,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华胥陵前举行了全球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另据《长沙晚报》报道,今年6月26日将在炎帝陵举行“海内外道教界公祭炎帝祈福世界和谐大典”。此外,3月11日,纪念老子诞辰2580周年公祭大典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隆重举行。当然,拜祭先祖少不了山东曲阜的孔子故居。而来自媒体消息云,今年清明,曲阜又有新动作,首次在孔子诞生地尼山举行春季祭孔活动。面对越刮越猛的公祭之风,广东似乎也不甘落后。3月29日,广州市番禺大石镇北帝庙前筵开558席,庆贺北帝(北帝即道教尊神北方真武玄天上帝)诞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广州海珠区也举行规模盛大的“北帝诞”(见《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29日2版)。公祭对象,包括甚广。不仅孔子、周公等等历史人物榜上有名,炎帝、伏羲、女娲、尧、舜、禹等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连带沾光。由于年代久远,记载这些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人物的典籍表述不尽一致,出现争摆神主牌的熙攘场面。
人们看到,公祭黄帝等公祭活动,不但有民间组织发起倡议,更有地方政府在具体策划。为着公祭,不少地方不惜成本,大兴草木;还要四处拉客人、拉名人、拉领导作陪。一场公关下来花费多少人们心知肚明。前不久新华社披露,国家某重点贫困县竟然耗资1500万元举办了一次女娲公祭大典。早年,甘肃计划投资20亿元人民币打造中华伏羲文化园,欲将其建成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总体控制范围889公顷。2008年4月18日,位于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公开资料显示,这尊塑像历经20年建造,高106米,投资1.8亿元。二帝的两张脸加在一起的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单眼长3米多,鼻长8米。塑像累计用混凝土7000多立方米、钢材1500多吨、花岗岩6000多立方米。这些材料约可建造两座12层高的楼房。整座雕塑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出8米,比俄罗斯母亲像高2米。
对此起彼落的公祭先祖之争,近年媒体多有怨言。比如,曾有网友作讽刺诗一首:第一故乡难争先,想个名目建个园。 老子虽非临洮人,却是本地来成仙。相比济宁三百亿,八千多万只等闲。名人抢光钱花净,纳税之人冤不冤?(见《人民日报》2008年3月25日)。
公祭先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在一些地方官员心目中,有一种理由很堂皇,这就是所谓“公祭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幌子下,公祭被堂而皇之列入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千方百计为公祭开路。事实上,公祭能否带动经济人们心中有数,媒体也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公祭与经济是两码事,把公祭与发展经济联在一起,实在令人费思。
在某些公祭的背后,人们不难嗅出个中之味,这就是“面子情结”。显然,无论是黄帝之争还是孔子之争、孟子之争、舜禹之争,争的是排场,争的是名人到位。只要地方官员面子膨胀,总会想尽千方百计进行一番竞争;只要手中有财政大权,也会不惜巨额耗费。某些人更在意的是以规模宏大、热闹非凡的大场面、大活动,吸引社会名流乃至上级领导的光临,把眼前的面子挣足,得到“有创意”、“影响大”的评价。而这些显然与地方官员的政绩与升迁直接相关。
在“黄帝之争”的背后,人们无疑看到个中官员的“面子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