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国学论坛称“恢复繁体字”不可取 汉字规范将进行调整
本报讯(记者丁肇文)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化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倡议,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在上午的论坛上,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回顾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叶三次有关汉字命运的大辩论,她认为:汉字问题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普及问题,而是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她透露:在对中国历代碑刻文字的研究中,发现一个汉字最少的写法有40多种,最多的达到306种;而在前不久组织的二代身份证发放工作中,有8000多个汉字无国际编码,4000多个字无法识别。王宁教授还透露:针对恢复繁体字的倡议,他们曾经组织91名大学中文系里古汉语和古典文学两门课成绩都在80分以上的优秀学生进行测查,结果91个人中只有3人在繁体字测查中拿到了及格分数。
王宁教授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汉字改革,包括推行简化汉字,取得了极大成功;尽管简化字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失误,但是它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文化传承和现代文化记载的工具,必须保持稳定。目前,面对来势迅猛的信息革命,解决汉字进入计算机的各种问题,也即进一步实现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才是当务之急。她还透露,眼下有关方面已经展开工作,将对汉字的规范进行新的调整。
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董琨也认为,无论是从字体还是从字形结构来看,简化都是汉字演变的主要倾向。简化字推行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于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准,成效巨大;而且泽及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现在也为许多国际友人所研习。董琨认为,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识繁写简”。学生的课本应该使用简体字印刷,课本后边附上繁简字体对照表,让学生对两种文字都能有所了解和掌握。对于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复繁”和“进一步简化”两种思潮,他认为两种思潮的主张都有一些偏颇,因而都是不可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