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北大教师称上访户99%有精神病 为不当言论致歉
中国国家卫生部专家委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日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访问时说:“对那些老上访专业户,我负责任地说,不说100%吧,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
”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孙东东已为此做出公开道歉,但关于此事的议论仍在持续。
近日舆论针对大学又开启了一扇“教师门”,且称之为孙东东“精神门”事件。北大教授孙东东因其“不当言词”——“老上访专业户至少99%精神有问题”的观点而被舆论所责骂,最后不得不公开向公众道歉,舆论在话语权力上似乎取得完胜。
“东东言病”是否成立,应当放在学术伦理和公共治理两个关系框架内进行界说。但舆论直接跳过了这样的对话程序,转为一边倒的“话语鞭挞”与辱骂。纵观各大论坛、新闻跟帖及民意调查,孙东东被扣上“伪劣专家”、“拍脑袋学者”、“社会渣子”甚至“精神病人”等帽子。这一事件显示了网络舆论的“搅局”能量,也再一次呈现了国内公众在互联网空间中的话语惯习,笔者称之为话语能力上的“结构性失衡”,即与强大的“声讨力”、“棒打力”相对应的,是普遍缺失的理性“对话能力”及话语包容度。
就这次事件而言,从话语流向与权力布局看,孙东东的观点最早出自平面媒体的报道(生产),然后互联网纷纷转载(再生产),最后到达公众作为话题被讨论(消费及话语转换)。孙东东的观点几经转换,从初始的“精神病人强制治疗”的问题框架,经过互联网的转摘,标题无一例外地突出“北大教授”与“至少99%精神病”这两个新闻点,被煽动的公众大多未曾深入原文便对敏感字词操刀质疑。这基本是当下网络舆论的话语生成及权力流向的典型路径。
显然,孙东东的观点是一种个体化的“专业话语”,应视为允许试错并期待进行充分论证的民间智慧。而媒体在转载与再生产中建构起“眼球话语”,“注意力就是经济”。在孙东东精神门事件中,公众表达基本全是“道德话语”,换取“辱骂的快感”。这三种社会话语的角逐,应当呈现一个三角形权力制衡的关系地图。
但是在这样的话语过程中,专家话语被功利地“借用”,媒体制造了一个话语事端的抗争,却未能引入双方观点的交锋与对话,最终让公众手持话语审判的生杀大权。公众业已形成惯习的“话语暴力”、“话语审判”在根本上源自这种媒介知识与素养的缺失,从而直接消解通过话语进行理性对话的可能性。孙东东“精神门”事件显现了“对话”机制缺席的严重社会后果。
孙东东道歉并非舆论的胜利,而是社会对话流产后的暂时妥协,这事实上造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舆论一律”。换一个视角,如果是通过对话形成的共识,“东东言病”经过充分的讨论与争辩,必定能转化为对社会秩序及公共治理的民间智慧。而媒介,在这样的公共争辩空间建构及以话语实践为主的公民媒介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不应再是“搅局”的加速器,而当担当起公民“话语实践训练场”及“关系的编织者”。
麦尚文(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苛求,以科学的名义 孙东东应该道歉,因为他的言论确实有失严谨。
权威专家对媒体公开发表言论是必须讲究依据的,孙东东关于老上访专业户“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的言论显然是个人经验之谈,并未经过科学严谨的调查论证。作为权威专家,这样的言论确实太过随意和不负责任了,因此,我们不难理解网上的质疑之声了。
其实,人们之所以对孙东东大加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仅仅由于孙东东的讲话有失严谨,同时还和人们对精神病的理解存在误区有关。正如孙东东所说:“大家认为那种疯打疯闹蓬头垢面的,才是精神病。但实际上有相当多的精神病人,只要不涉及精神症状,别的都正常。”从心理学健康学上,这一点并不难理解。
但我们更需要明白的是,对于上访户这个弱势群体,人们更多地抱以同情和怜悯。国家信访局、公安部信访办此前也表示:上访群体80%都是农民,绝大多数都是社会最底层,大多数上访群众最初的诉求都是有道理的。这种淳朴的同情和怜悯如果遇到“添柴加火”的事件,极易激化或燃烧。毫无疑问,孙东东的言论成了“添柴加火”。
权威专家有时也会犯下常人式的随意性错误,但是在面对公共媒体的时候,我们还是该苛求专家科学严谨、敢于负责。
张国举(河南理工大学硕士)
偏执障碍不是精神病
近来,“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相关话题甚嚣尘上,专家有说法,群众有看法,分歧难以避免。
偏执型人格障碍既不是神经病也不是精神病,而是一种人格障碍。所谓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明显影响个人的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可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使其为此感到痛苦。
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往往不能与家人、朋友、同事等和睦相处,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别人都对其敬而远之。
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常表现出以下几个行为特点: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具有“猜疑”和“偏执”倾向的人都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大多数情况下,“偏执”只是一种个性特点,而远远达不到“障碍”的地步。
毕希名(华夏心理教育中心特邀专家)
连线·孙东东
还是尽量淡化吧
记者:关于上访人员的言论,有关致歉的事情,乃至整个事件,非常希望能够再了解您的详细观点……
孙东东:这个事儿淡化吧。
记者:网上很多人认为您的致歉信并不够清楚,比如究竟如何“表述不当”?哪些地方属于有“误解”?
孙东东:不说了,这事情越说可能越麻烦,还是尽量淡化吧。
记者:您不解释一下?
孙东东(语气无奈地):因为这个事情一开始就有一些出入,刊登的就有出入……
记者:媒体刊登的有出入?
孙东东(略有迟疑地):还是淡化吧,谢谢。
晨报记者李康乐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