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目前,各省纷纷上报了今年的粮食增产计划,总上报粮食增产规划近2千亿斤,达到中央计划的2倍。一位参与了发改委粮食战略工程论证的专家表示这些规划不可能都完成,如果要完成,除非虚报数字。而有官员表示,吉林、黑龙江、河南完成计划可能性相对比较大。 |
再过半个月,中国东北地区将全面开始春耕。
“我们去年已经开始给部分灌区供水了。”4月7日,吉林省白城市引嫩入白工程负责人张景玮向本报记者表示:“这个项目现在来看,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在最初的规划中,这个项目将为白城市增加灌溉面积50万亩。白城市位于吉林西部,由于水资源少、盐碱地多,粮食生产相当落后。但是在吉林省到2012年增产百亿斤商品粮的规划中,它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一个市将增产粮食30亿斤以上。
由于吉林省粮食增产计划获得通过,跟白城市有关的水利工程,资金得到保证后,进度都明显加快。张景玮说,目前预计工程2011年可以完工。而在最初的工程规划中,完工时间是2014年。
自2008年7月,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通过。此后,这种将水利、环保、农业、林业、气象等多个部门多个项目统一到粮食增产规划下,再报请列入国家规划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方式,为各地纷纷效仿。而发改委也正式开始制定全国范围的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
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会议提到,要建立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据我所知,目前全国各省报到发改委的粮食增产规划总体增加的产能,已经接近2000亿斤了。”4月1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在第十二届中国粮食论坛上表示:“现在有的地方对粮食增产有可能太乐观了。”白曾任商业部副部长、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
各地增产规划
对于中国的粮食产量来说,6年是一个基本阶段。
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3.64亿吨。在包产到户、杂交稻推广、黄淮海和东北加大投入等一系列政策帮助下,1984年,终于突破4亿吨的大关。12年后,1996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5亿吨。2008年,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国家动用了最低保护价等一系列手段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国粮食总产量创下历史纪录:52850万吨。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12年,中国粮食增产了2400万吨。
而目前各地公布的增产规划包括:吉林到2012年增产100亿斤,黑龙江到2015年增产233斤,河南到2020年增产300亿斤,四川到2012年增产100亿斤,江西到2020年增产270亿斤,安徽到2020年增产220亿斤,内蒙古到2015年增产100亿斤。据相关官员透露,此外还有一些东部省份也上报了相关增产规划。
到目前为止,除吉林、黑龙江、河南三省计划获得批准外,其他仍在审核过程中。这三省合计增产600亿斤,已经占去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总目标的近2/3。
“(各地上报)这些规划不可能都完成。”一位参与了发改委粮食战略工程论证的专家表示:“如果要完成,除非虚报数字。”
“吉林、黑龙江、河南完成计划可能性还是相对比较大的。”粮食系统一位官员表示,东北地区人均耕地较多,吉林人均3.07亩、黑龙江人均4.6亩,并且机械化水平较高,适宜大规模生产。而河南的人均耕地只有1.3亩,人口密度相当于日本两倍,供应自身粮食的压力已经很大。
“吉林省2008年取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560亿斤,离总产600亿斤的2012年目标只剩40亿斤。”吉林省粮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笑然说:“所以增产幅度不算大,应该是可以如期完成的。”
2008年,黑龙江省总产量845亿斤,也创下了历史纪录,距离2015年的目标还有155亿斤。
河南省农科院专家许为钢曾经向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带队的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调研组做过汇报。“我认为河南完全可以在不增加耕地的条件下完成这一目标。”他向本报记者表示:“重点在改造河南南部和东部,如商丘、南阳、驻马店地区的中低产田。”
前述粮食系统官员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争议最大的增产计划来自四川。四川规划提出,从2008年到2012年,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亿斤,其中马铃薯8.3亿斤、水稻7.2亿斤、玉米4.5亿斤。
“国内一般统计时,马铃薯只是粮食替代物,不列入粮食统计。”该官员说:“另外现在中国粮食生产中心北移,南方产区粮食生产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在下降,山东、安徽、江西、江苏、湖南这样的主产区逐步转向产销平衡区,调出粮食的能力正在减弱,而现在国家更关心的是,如何确保主产区的产量增加,为全国提供商品粮源。”
中央投资诱惑
在吉林百亿斤粮食增产规划获批后的短短半年中,中国各地上报粮食增产规划超过中央政府计划两倍,皆因列入国家规划后,相关项目就能得到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此前吉林省已经公布,为了增产百亿斤粮食,到2012年投资260亿元。“其中水利投资超过100亿元。”吉林省水利厅副厅长宿政向本报记者表示:“今年投了20多个亿。”
事实上,早在粮食增产规划提出之前,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早已上马,但全部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2006年,吉林曾试图将这一批水利项目对外招商,当时公布的情况是: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投资132亿元,引嫩入白投资总额18.9亿元,大安灌区投资总额12.2亿元,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投资总额30.4亿元。
在当时吉林省的招商说明中,尽管也提到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可开发农田灌溉面积300万亩,大安灌区每年将提供优质商品粮稻米30万吨,引嫩入白工程可以增加灌溉面积50万亩,但更多得到强调的,仍然是工业用水、电厂以及城市供水。
但是招商引资并未取得效果,由于中国水务制度尚不健全,很少有资本表现出对公共水利工程的兴趣。
获准列入粮食增产规划后,一切都变了。此前吉林省官员公开表示,为粮食增产规划投资的260亿,将来自国家补助、银行贷款、省内自筹三个部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说,其中国家补助在1/3以上。
此前国开行已经与吉林省签约,为百亿斤商品粮增产规划提供融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一位经理也向本报记者表示,农发行将为粮食增产规划获得通过的省份提供融资支持。
此后各省制定的增产规划,投资规模惊人。河南省发改委表示,到2020年总共投资3000亿元,其中到2009年底就要完成投资500亿元。一位黑龙江农业系统官员向本报记者表示,黑龙江计划总投资超过600亿元,希望国家资金支持超过400亿元。安徽则提出,省内可以自己解决资金390亿元,国家承担700亿元,另外再融资570亿元。
“不排除有的地方有虚报投资的可能,但是对于很多省的农业来说,农林水利一些基本投入长期缺乏资金,地方财政无力承担,也是地方现在通过制定规划争取国家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地方粮食部门官员表示。
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显示,从1996年到2006年,中国农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份额逐年下降,从23.33%下降到14.92%。而在被认为财政对农业生产支持力度最大的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上,从2002年到2006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有7个出现下降,其余除江苏外,皆勉强持平。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