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切传奇的开始,1405年冬季的长江充满吉祥的预兆。上百艘海船顺流而下,上千只风帆如同海上开放的绚丽花朵。东北季风已经如约而来,一场声势浩大的海上奇迹即将开始。三十五岁的郑和站在甲板上,这个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郑和的一生命运多舛,当他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就从云南滇池边被掳到了北京,又跟随朱棣,血雨腥风,一路打到南京,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从现在开始,他将要把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托付给变幻莫测的大海。
没有太多航海经历的郑和,如何能够率领他的船队穿越海洋而驶向彼岸?如何能够在漫长的苦旅中保证船队的安全?他将依靠什么来对抗不期而至的凶险,从而完成一个王朝的使命?
长江出海口。成百上千的万吨巨轮在高科技设备的导航下,从这里出发,穿梭于中国与世界之间。
2004年12月24日,我们乘坐中远集装箱运输公司“民河号”,从上海启程,驶往西洋。
卫星定位、电子罗盘、声纳探测仪、电视监视器,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是今天远洋货轮必备的导航仪器,高科技的航海技术几乎可以保证航程的万无一失。
对于有着一万八千公里海岸线的华夏大陆,海外一直是一个神秘、危险而又充满诱惑的地方。
作为整个船队的主帅,明朝皇帝的使者,郑和能按照计划到达目的地吗?上万名水手的安全,他能掌握吗?庞大船队的后勤保障,能跟得上吗?这一切,都使下西洋之旅充满了悬念。
在如此大规模的远洋航行中,每一个细如发丝的环节,都显得格外重要。
在古代,“更”不仅是计时的单位,同时也是海上的速度单位。
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秉曦:“一个船员在船头扔下一个木块,船在海航行的时候,扔一块木块下去,那个木块假设相对来说它是不动的,在海上它是不动的,我们船是运动的,这个时候我人就走,走到船尾再看这个木块,假设这个木块还没有到,我人都走到了,木块还没到,叫不过更,你还没到呢,不过更。假设我人走到了,木块已经到后面去了,叫过更。”
一幅古代航海图几乎成为我们观察这支神秘船队航线的惟一渠道。这是附在明代《武备志》中的一幅图,原名叫《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它很有可能是根据郑和当年的航线记录绘制的。今天,有专家将它称为《郑和航海图》。 (来源:CCTV)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