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有一位从南方来的朋友曾感慨石家庄文化生活有点“冷”。的确,那时每逢节假日或周末,省会市民不是去外地休闲就是呆在家里,“每年春节和黄金周期间,偌大的石家庄市冷冷清清,一点儿也不热闹。”有市民这样评价,省会石家庄不要说与别的省会城市相比,就是与唐山、秦皇岛等省内旅游城市相比,文化生活也很逊色。
省会不仅是一个省的“窗口”和“形象”,更是引领全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龙头”。在以实力、活力、竞争力为标志的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建设中,树立省会意识,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发挥省会的“龙头”作用。省文化厅厅长冯韶慧说,“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市场运作上也要突出省会意识,让省会不仅是一座政治经济中心,还要成为"文化高地",辐射和带动全省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
引资金、推节目,提升省会文化生活品位
近年来,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省直艺术院团与石家庄市文化部门多次联手,积极引资金、推节目,使省会文化生活日趋活跃,省会文化品位不断提升。
2008年7月,由保利文化艺术公司总承揽的一部美国迪士尼舞台剧在河北艺术中心音乐厅上演;河北大戏院也适时建立了外来节目的引进机制,上海木偶剧团、中国木偶剧团的节目轮番巡演;去年年底,由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倾情奉献的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登陆省会……一系列高质量文艺演出的引进,提升了省会的文化品位,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了高雅艺术。
从2008年4月30日开始,一场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联合主办,各省直艺术院团和石家庄市属艺术院团参与联动的“民生银行之夏演出季”活动在省会上演87天,演出近70场,观众总人数达10多万人次。“每周都有三四场文艺演出,活跃了省会文化生活。文企联姻的演出形式,使各艺术院团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王晓英说。
据统计,去年,河北大戏院、河北艺术中心共举办各类演出410多场,观众近50万人次;省会“彩色周末”广场文艺演出1200多场,吸引观众达300多万人次。市民王丽说:“石家庄的演出比以前多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了。”
艺术“进校园”,培育文化传承者
青少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传承者和文化消费的潜在群体。近年来,省交响乐团、省话剧院和省民俗博物馆把高雅艺术、民间艺术送进校园,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省话剧院于2004年开展了“公益话剧进校园”活动,他们创排的《海的女儿》、《想种太阳的孩子》、《绿野仙踪》等儿童剧,丰富了省会儿童的文化生活,也为演出市场带来了新气象。《海的女儿》去年演出14场,票房累计达26.95万元,创下省话剧院历史上零售票房的最高纪录。话剧《油漆未干》在河北师范大学演出时,几乎是场场爆满。
2003年以来,河北交响乐团针对大学生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在省会各高校产生了轰动效应。从2006年5月20日开始,河北交响乐团携《英雄河北》等多部中外经典作品先后在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医科大学等高校举办了15场音乐会,直接观众超过5万人次。“这样的演出对培育和繁荣省会交响乐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省交响乐团团长齐大伟说。
文化场馆面向社会,提高市民文化素质
去年,省博物馆、省美术馆近50个专题展览向社会免费开放,为提升省会文化品位和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去年省美术馆共举办了32次展览,接待10万人次。深受省会市民的欢迎,也为省会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气氛。”省画院院长张国君对笔者说,利用空闲时间到美术馆观看展览的市民和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了,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大大提高了省会市民的文化素质。
据了解,去年,河北美术馆举办展览32个,观众10万多人次;省博物馆承办14个展览,观众达40多万人次;省群艺馆共设固定的群众文艺培训班80多个,成员达1000多人。
“今后,我们将建立省文化厅与石家庄市文化局的协同机制,共同谋划、组织省会重大文化事项,力争文艺演出常态化,让省会文化氛围更加活跃。”省文化厅厅长冯韶慧表示,在此基础上,随着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和中国石家庄国际动漫节两张省会城市名片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加大,在不久的将来,省会的“文化高地”将日渐形成,并开始发挥文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本报通讯员冯彦瑞本报记者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