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建筑震害报告发布 揭秘房屋受损原因
(四川新闻网记者向鹤玲)4月9日,十八位权威专家在内地与香港建筑业论坛上联合发布了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建议政府充分发挥城市公共空间的防灾减灾作用。
四川新闻网记者获悉,为改进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工程建设标准,为建筑物抗震设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来自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防灾科技院、西南设计院的十八位专家组成的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通过在震区第一现场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最终共同形成了上述报告。
报告指出,由于地震波在不同地质构造中传播速度和方式的差异,使得处于不同地质构造区域内的房屋建筑的震害情况明显不同。其中,处于断裂构造或褶皱构造区域内的房屋建筑比处于单斜或水平岩层构造区域内的破坏严重。
报告同时指出,九十年代以前的砖混结构中较多使用了大开间、大开窗和外走廊等建筑形式,这些结构形式的建筑在重灾区普遍出现严重破坏或整体倒塌,其中砖混结构形式的图书馆、卫生院、医院、中小学教学楼、培训机构用房等尤为明显。报告认为框架结构较为稳固,而针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既有建筑,报告建议采取结合城市规划,制定分类、分期抗震加固计划,区分轻重缓急逐步加以实施,使之到达新的防震标准。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长田文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人类现阶段科技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震级和地点,但可以依据现有科学手段寻找到某些规律、加固建筑屋或采取新材料建设等手段减少地震对建筑屋的损害。他透露说,目前成都市建筑设防烈度为七度,都江堰为八度设防,而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人口密度较大区域及公共场所抗震能力则高于一般建筑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