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启动了全国首批81个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工作,我省成都市、绵阳市、攀枝花市被列为试点城市。尽管各城市试点方案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环境入手,逐步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格局。
由此看来,创建创业型城市,根本目的是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激情,推动全民创业,走向创业型社会。
从创业型城市走向创业型社会,是新时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必由之路。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社会和谐之基;创业是经济活力之源、社会进步之翼,是扩大就业的倍增器。我国是世界上劳动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公平地实现就业、公平地享有发展机会,最直接最实际的就是通过建立创业型社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据调查,一个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个体经营者,平均可带动3人就业。从长远看,鼓励更多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是促进就业的一条主渠道,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攻方向;只有使创业社会化,才能实现就业最大化。
从创业型城市走向创业型社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的活力来自于比较优势的分工和自由选择式的创业性就业。到那些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一看就会发现,创业性就业越多,市场竞争越充分,经济发展越活跃。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更是得益于“全民创业”。就四川而言,无论是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还是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促进更广泛地创业、更充分地就业。我们对成都、绵阳、攀枝花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寄予厚望!
从创业型城市走向创业型社会,关键是转变发展观念和就业观念。首先,各地政府应转变发展观念,不仅要把创业和就业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发展规划,纳入政绩考核之中,而且要在发展思路上顺应现代产业发展大趋势,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尽可能拓宽创业空间。在就业方面,随着“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要强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观念。目前,自主创业缺少社会认同度,迫切需要通过创建创业型城市,增强全社会的创业意识。
从创业型城市走向创业型社会,关键是营造全民创业的大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为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和创业服务,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对各类创业主体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取消歧视性的身份限制、行业限制。特别是要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保证创业权利平等、创业条件公平、创业过程公开。当前,最紧迫的是要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全民创业信息平台,强化创业培训,重点指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其他失业人员的创业。
从创业型城市走向创业型社会,关键是增强全社会的投资能力。创业型社会同时应当是投资型社会,创业者同时应当成为投资者。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要通过风险投资、创业援助、贷款担保等,大力支持创业,不断提高创业水平。
从创业型城市走向创业型社会,关键是为创业者提供社会保障。国民的创业精神与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密切相关。在创业过程中,创业风险和创业失败是创业者最为顾忌的因素。要使全民创业激情高涨,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为创业者消除后顾之忧。
就业难,创业更难,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攻坚破难。我们期待着创建创业型城市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