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斤澜(资料照片)
我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有“短篇圣手”之誉的温籍著名作家林斤澜先生,因肺功能衰竭在北京同仁医院逝世,享年86岁。
林斤澜1923年6月1日出生于温州市区,17岁在粟裕任校长的浙闽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读书,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早年经历丰富,1946年到台湾从事地下工作,经历过“二二八”事件,这些生活体验成了他日后文学创作的源泉。新中国成立后,林斤澜在北京市文联创作组从事剧本创作,1957年出版剧本集《布谷》。
以后发表的作品大多为短篇小说,独树一帜,短篇小说《台湾姑娘》因在题材和写法上新颖独到,引起文坛关注。他写家乡温州巨大变化的“矮凳桥”系列成为他的重要作品;《十年十癔》系列、《门》系列是他的代表作。林斤澜曾主编《北京文学》。
在生活中,林斤澜与著名作家沈从文、汪曾祺交往甚多,感情颇深。他和汪曾祺并称“文坛双璧”。
据悉,林斤澜遗体告别仪式定于4月17日在北京举行。
林斤澜,原名林庆澜。浙江温州人。1923年6月1日出生于温州百里坊八仙楼口。中学时代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地下革命活动。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曾学习过电影戏剧专业。1950年发表第一个剧本,其主要剧作结集为《布谷》于1957年出版。此后转为写小说、散文。第一部小说集《春雷》于1958年出版,其中的《春雷》和《台湾姑娘》使其崭露头角。还出版有《飞筐》(特写集)、《山里红》(小说集)等。1966~1977年辍笔。文化大革命后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力作《竹》曾改编为电影。1981年发表的《头像》获当年全国短篇小说奖。出版的小说集有《满城飞花》、《林斤澜小说选》、《矮凳桥风情》,文论集《小说说小》,散文集《舞伎》等。其小说多取材于北京郊区农村生活和知识分子的遭际,以散文的笔法,着力表现一种特殊的氛围,结构精巧多变。晚近的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称为“怪味小说”。曾任《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