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蒋经国那种挥之不去的游子情结,和晚年推倒岛内铁幕向大陆开放的魄力,令两岸的中国人为之铭记。图为1950年代头戴斗笠的蒋经国,巡视台湾中部横贯公路的施工情形,休息时露出喜悦的笑容。 |
蒋经国:向大陆开放的先驱者
蒋经国以一代政治家留给台湾的精神遗产,在其诞辰百年之际,仍值得人们深思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获稻发自北京 4月13日是蒋经国百年诞辰纪念日,台湾专门成立“蒋经国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筹划举办特展、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特别是在13日当天将举办隆重的“中枢纪念大会”,马英九、李登辉、宋楚瑜等蒋经国当年的部属和蒋家故旧、亲友将出席。
在海峡两岸关系回暖、各方面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纪念蒋经国先生,令人回想起他生前与大陆的种种恩怨情仇。斯人已逝,但他那始终挥之不去的游子情结,和晚年推倒岛内铁幕向大陆开放的魄力,却令两岸的中国人为之铭记。
生于斯长于斯的大陆情怀
蒋经国1910年生于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他的童年,更多是在性情宽厚的母亲毛福梅的羽翼之下度过。孤苦的毛福梅把儿子视为生活的惟一希望,倾注全部心血,含辛茹苦,呵护备至。因此,终其一生,蒋经国都对母亲抱有至深的感情。
1939年,侵华日军飞机对蒋家的住宅实施了猛烈轰炸,毛福梅不幸罹难。远在江西的蒋经国闻此噩耗,不顾战事危险,当即便赶回溪口。甫进丰镐房,他就伏在母亲的遗体上号啕大哭,观者莫不动容。在母亲的遇难处,蒋经国立了一块石碑,奋笔题写“以血洗血”四个大字,以志不忘国仇家恨。
1949年,国民党丧失大陆政权,蒋经国被迫辞别故土,漂泊至孤岛台湾。客居台湾的蒋经国,难掩心底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昨晚夜色澄朗,在住宅前静坐观赏。海天无际,白云苍狗,变幻无常,遥念故乡,深感流亡之苦”,这样的文字,令人喟然。
由于“文革”的缘故,溪口蒋家祖坟、故居遭到破坏。“文革”结束后,大陆重修蒋家祖坟和故居,并加以妥善保护。当台北的电视屏幕上出现奉化和溪口共产党的地方官员在其祖母和母亲的墓前祭拜的镜头时,蒋经国的眼泪止不住流淌出来。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蒋经国的愿望和父亲一样,希望能够葬在魂牵梦萦的故土,“生前不能侍奉其亲,死后当归葬亲母……”。无奈一弯浅浅的海峡却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时至今日,蒋氏父子的灵柩,仍只能寄放在异乡的台湾慈湖。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