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过去的头三个月,中国乳业市场出现了明显恢复的迹象。整个乳业市场开始回暖。特别是伊利等乳业巨头的生产、销售的显著恢复带动了整个乳业市场的平稳回复。有数据显示,伊利的销售额已经恢复到事件前的90%,有市场分析师指出,目前中国整个乳品行业的销售已经恢复至三聚氰胺事件之前的70%至75%。
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乳业市场可以恢复到90%。
尽管乳业整体回暖,但行业压力依然存在,部分地区“倒奶杀牛”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乳品安全性问题仍然是乳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中国“乳都”的呼和浩特市政府一方面出台多项措施,解决奶牛养殖业暴露出的基础性问题,一方面大力扶植支持、伊利等知名乳品企业发挥产业核心作用,以市场化的方式完善奶源基地建设,确保奶制品安全。
据悉,呼和浩特市政府已经采取了5项措施有针对性的解决乳品养殖业的基础性问题:一是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呼和浩特市政府计划到2010年,全市建设规模化养殖场达到1500个。目前,呼和浩特市集中饲养已经达到奶牛总数的三成,在一到二年的时间里,呼和浩特市要把规模化养殖提高到七成到八成;二是针对散户养殖奶牛提出全新的养殖方案,在挤奶站建立统一饲料供给、统一配种、统一防疫设施,奶户只负责奶牛的休息、卫生。三是合并小奶站,避免恶性竞争。对一个村有多个奶站的进行合并,一个村只能有一个乳品加工企业建站收奶,避免奶站之间的抢奶现象。四是改良品种,提高原奶供应质量。五是第三方行使监督权,建立第三方检测制度,确保所有产品合格上市。在防范风险方面,目前呼和浩特市建立了由伊利等企业和呼和浩特市政府共同出资3000万元建立的奶牛风险金,出现疫病后需要宰杀奶牛的,将全额补偿。
伊利等大型乳企在完胜奶源基地方面业根据自身条件、特点建立了系统性的规划和目标。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实现奶源的完全自给自足,是伊利多年来发展的目标。2006年至2008年,伊利在内蒙古自治区已投资27亿元自建或合建牧场。与此同时,伊利还针对我国畜牧业的现实条件,摸索、推广“奶联社”这一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奶源基地建设模式。“奶联社”这种模式就是将奶牛养殖户、政府职能部门、奶站经营者等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整体。这种模式将奶农、奶站和乳制品企业的利益相互联系,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作为弱势的奶农的抗风险能力。
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曾表示:“我们在推进自建牧场、合作牧场、大型的牧场园区还有奶联社等等这些不同的奶源基地建设模式的同时,更要大力扶持奶联社工作的建设。这不仅增加了企业对奶源自控的力度,也从根本上保障了原奶的健康放心的原奶供应。”伊利集团已经在我国三大黄金奶源带建立了奶源基地,获得了稳定可靠的优质奶源保证。
今后,伊利集团将稳定推进的企业自建牧场、合作牧场、大型牧场园区、良种繁育中心、奶牛养殖大户以及奶联社等奶源基地建设模式,形成了企业生产所必需的优质安全的原奶供应链,并在奶源储备和管理上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
呼和浩特市政府和伊利等乳品企业从各自的职能、角色出发,提出了解决当前乳业基础性弊端的奶业安全政策和奶源建设方案,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协调、政策制订功能和企业的市场化灵活运作的优势,在整顿奶牛养殖业基础、保证乳品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