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挺好玩的。”
“和真的人民币很像,拿在手里感觉自己也有钱了。”
这是几名小学生向记者描述的他们看待“少儿版人民币”的心态。最近一段时间,一种被称为“少儿版人民币”的非法印刷品成了小学生们手中的新宠。
这些印刷品的面额和人民币真品一样,从100元、50元到20元、10元、5元、1元,各种面额的都有。较之真的人民币,“少儿版人民币”在尺寸上略小,上面还印有卡通图案。有的孩子把其作为玩骰子、打扑克的筹码,也有少数小学生使用这种“少儿版人民币”乘坐公交车。2009年3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全力收缴此类违法印刷品和有害玩具。
小学生竟用“少儿版人民币”乘车 如今,市场上为孩子们提供的玩具可谓五花八门,但为何像“少儿版人民币”这样的非法印刷品仍能受到孩子们的青睐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所助理研究员陈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少儿版人民币"酷似真正的人民币,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儿童眼球。不可否认,金钱的诱惑力是巨大的,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儿童都是如此。通常儿童只能从家长那里获取少量的零花钱,大面额的"少儿版人民币"使儿童有了"大款"的感觉,产生物欲的膨胀感。同时这些印刷品上面还带有时尚的卡通图案,更加贴近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
那么,“少儿版人民币”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不良影响呢?
陈晨表示,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金钱的认识也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少儿版人民币”在视觉和心理感受上迷惑了未成年的孩子,不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孩子们利用这些印刷品进行玩耍,甚至赌博活动,极大地干扰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一旦形成不良的习惯,将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而事实证明,专家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记者从全国“扫黄打非”办了解到,在湖北省黄冈市,少数小学生使用“少儿版人民币”乘坐公交车,使黄冈市华兴公交公司遭受经济损失4000多元。
“少儿版人民币”源头尚待追查 全国“扫黄打非”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查缴“少儿版人民币”通知下发后,一些地方迅速行动起来,目前查缴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福建省各地各部门组织力量,对校园周边出版物店摊、文具店和少儿商品批发市场进行了专项清查。截至3月24日,共查缴少儿版人民币61227张。
广西贺州市有关部门组成综合执法队,对该市灵峰市场进行突击检查,一举端掉了两个批销非法“少儿版人民币”的窝点。据统计,此次集中清查行动,共查缴“少儿版人民币”近3万张,品种多达5种,金额达10万元以上。
黄冈市黄州区新闻出版局对黄州区各学校周边商店和文化用品批发市场进行了清查,在考棚街小学校内商店和宝塔街宏力玩具批发商店等三家商户中发现印有各种面值的“少儿版人民币”一万多张。
3月12日,宁夏吴忠市有关部门统一行动,对全市21所中小学周边的167家商业网点、店铺、摊点进行了拉网式检查,收缴非法销售的“少儿版人民币”5版360多袋。
不过遗憾的是,截至目前,生产“少儿版人民币”的源头仍未找到。全国“扫黄打非”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继续追根溯源,严查印制此类不良印刷品的生产厂家,以彻底斩断生产源头,杜绝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非法印刷品流入市场。
随意使用人民币图样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不得在宣传品、出版物或者其他商品上使用人民币图样。陈晨表示,随意使用人民币图样属于违法行为,兜售“少儿版人民币”的商贩是在赚孩子们的黑心钱,有关部门应依法彻底清查“少儿版人民币”的制售者。
为了净化儿童文化市场,陈晨建议,在儿童文化产品集中的地方,有关监管部门应定期抽查,及时发现不良文化产品,发现一批,销毁一批,并加以严厉的处罚。在校园周边等儿童密集的地方,有关部门可以和校方配合共同开展不良儿童文化产品的清查工作,并建立校警联合互动机制,校方、学生或家长可以随时举报商贩销售不良儿童文化产品的行为。
与此同时,陈晨还呼吁,应加强有关儿童文化市场监管的政策法规的建设,健全,并在行业内建立自律机制,从而形成有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本报北京4月13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