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位于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横亘着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生长着45万亩与恶劣环境抗争的胡杨林。胡杨“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特殊秉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
阿拉善军分区每年评选“胡杨哨兵”,一代代官兵传承着“环境苦吓不倒,任务重压不倒,困难多难不倒”的“胡杨哨兵”精神。
几场遮天蔽日的沙尘暴过后,春的脚步临近阿拉善。这阵子,阿拉善军分区后勤部助理员王福顺显得格外忙碌,他白天看场地、跑树苗,晚上加班加点做方案、订计划,为迎接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客人”做准备。
2001年以来,组织中层干部和新任员工到边防开展教育,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一项制度。深交所处在改革开放前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而阿拉善边防偏僻荒凉,是什么将这群以“海归”派为主体的“白领”吸引?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告诉记者:“这里有我们需要的精神财富,"胡杨哨兵"精神就是我们大力倡导的企业文化内核。”
转业干部周林元多家单位抢着要——
道德高尚的人受欢迎 2009年度的转业干部名单刚刚确定,就有好消息传来:阿拉善军分区10名边防军官相继定下安置去向,分区自动化站站长周林元受到阿拉善盟多家单位的争抢,最终成为行署信息化办公室技术科的负责人。周林元一无高学历,二无高端科研成果,之所以工作安置顺利,最过硬的条件就是3次被军分区评为“胡杨哨兵”。
去年6月,阿拉善盟行署筹备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请求军分区给予技术力量支援,周林元作为中坚力量,大胆提出线路布局修改方案,节省经费80多万元;他还多次拒绝施工单位宴请和贵重礼物,最终使该系统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评比中名列前茅。
阿拉善盟行署副秘书长、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田宏远告诉记者:“就是在那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我们相中了这位作风硬、敢较真、技术好的边防军官。”
这些年,随着政府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展开,政府部门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长期扎根边疆的“老边防”,却凭着“胡杨哨兵”这个品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据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段万刚介绍,从阿拉善转业的百余名边防军官,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分区连年被上级评为转业干部安置先进单位,去年底确定转业的3名副团职“胡杨哨兵”不仅得到同职级安置,还被任命为本部门的党组成员。每年老兵退伍前夕,北京、上海、银川的一些企业就把电话打到军分区,预定指标招聘老兵。
“胡杨精神”为何受到社会尊崇?陈东征这样认为:“无论抓部队工作,还是搞经济建设,无私奉献、道德高尚的人永远受欢迎,用"胡杨哨兵"精神培育员工的价值观,企业就会越走越好、越做越强。”
党委“一班人”大多是20年以上的“老胡杨”——
用人就要用这样的人 31年,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但在人的一生中却是小半辈子。一个人要将数十年的生命历程奉献给边防,是需要勇气的。
军分区副司令员贾彦翎,像一棵默默无闻的大漠“胡杨”,将自己31年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阿拉善边防,解决了困扰边防官兵生活的一个个难题。2个二等功,6个三等功,证明他曾8次登上“胡杨哨兵”的领奖台。
贾彦翎刚入伍时,边防条件异常艰苦,战士们吃不上新鲜蔬菜,他主动要求当最脏最累的养殖员,使“生命禁区”的餐桌上多了几许绿色,官兵吃上了自产猪肉;当副团长期间,他在戈壁大漠建起“十亩江南”;当军分区后勤部长,他带领机关让边防连队全部住上了新式营房;当上副司令员后,他每年有近一半时间奔波在边防线上,跟随他10多年的司机马洪波说,贾副司令有两大特点,一是车胎磨损快,二是鞋子坏得快。
贾彦翎只是“胡杨班子”的一个代表。现任军分区党委班子中,政委薛成友三进内蒙,两上边防,正团、正师两次平职交流越走越偏远,远走越荒凉,却每个岗位都精彩。刚刚退休的老司令员张新华,从战士到司令员,在阿拉善一干就是37年。现任副司令员赵峰、后勤部长庞鹰,也都是20多年的“老胡杨”。
军分区司令员李德海对记者说,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塑造灵魂的无形工程,既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人一物之力。阿拉善边防官兵之所以能把“胡杨哨兵”精神发扬光大,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靠各级领导率先垂范,让这种精神扎下根来的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端正用人导向。
绝不能亏待这些“胡杨哨兵”!1990年以来,军分区评选的“胡杨哨兵”中,有4人荣获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优秀边陲儿女”银质奖章,12人获二等功以上奖励,21人走上了团以上领导岗位,百余单位和个人受到北京军区以上表彰。近年来,随着干部交流制度的推行,军分区党委不遗余力地推荐解决“老胡杨”的出路问题,上级每年都安排2至3人提职交流,先后有8名团职干部平职交流到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工作。
第 1 2页
张良入伍才半年,就在生死关头让出了“救命水”——
“胡杨哨兵”的成长土壤 边防一连曾因缺水而闻名,上世纪60年代末,连有害物质超标的苦水也一度告急,引起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他亲自派直升机送水,并特批了一台运水车,让官兵从相距80公里的兄弟连队拉水吃。
但是,就在这片把水视为生命的土地上,一名刚入伍半年的新战士让出了“救命水”。2002年5月14日,新战士张良和战友在巡逻中受困,他将仅有的半壶水让给战友,自己最终长眠在大漠戈壁,用19岁的生命践行了“胡杨哨兵”精神。
一名新战士为何能作出这样的生死抉择?一连现任指导员刘柏林告诉记者,军分区各级坚持把培育“胡杨哨兵”精神作为“凝魂聚气”工程:新兵入营第一课,集体瞻仰历代“胡杨哨兵”英模榜;分到边防连队的第一次教育,是在胡杨、国门、界碑前宣誓;就连战士平时哼唱的歌曲,也是由军分区政委薛成友创作、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宁静的阿拉善》。
在“胡杨哨兵”精神的培育上,阿拉善军分区舍得下工夫、使长劲,他们像保护生态环境一样呵护着“胡杨哨兵”的成长土壤。
人称“活地图”的策克会谈会晤站中方代表纳尔图牺牲后,东风航天城破格将他的骨灰厚葬“将军园”;东风航天城每次发射神舟飞船,军分区都要协调在主参观台辟出“胡杨哨兵”专席;阿拉善的重要节日“胡杨节”,“胡杨哨兵”每次都被安排在贵宾席……
各方对英雄的厚爱,使崇尚荣誉、追求理想的青年官兵热血沸腾,争当“胡杨哨兵”成为首选目标。“胡杨哨兵”精神一旦融入灵魂,官兵们就能坚守精神高地。
阿拉善拥有内蒙古第三大陆路开放口岸策克,驻地许多商贩、牧民成了大款,“墙内喊号子,墙外数票子”的反差十分强烈。面对各种诱惑,边防官兵甘当守望者、倾心守边防,近两年来,抓获走私偷渡分子30余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前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走进军分区荣誉馆,历代“胡杨哨兵”的大幅照片挤满了英模榜,记者发现,2000年是“胡杨哨兵”评选标准的拐点,此前的“胡杨哨兵”大都脸庞黝黑、嘴唇干裂,一看就是几十年的“老边防”,此后则多为肤色健康、生气勃勃的年轻人,甚至还有刚入伍不久的新兵。
更令记者感动的是,在边防采访因公殉职的本报记者杨学泉,也名列“胡杨哨兵”英雄榜,边防官兵途经杨记者牺牲的地方都要下车祭奠。对此,官兵们的解释是:只要对边防有贡献的人,都是我们心目中的“胡杨哨兵”。
第 1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