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7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7日发表署名文章,对新移民该如何在新加坡这个多元社会里寻找定位发表了见解。文章摘录如下:
理性决定去留问题 新加坡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决定了这是一个有目的、有限制的开放容纳的社会。
所谓目的就是能够促进国家发展,所谓限制就是“聪明能干”、“受过良好教育”、“充满活力”的“有用之人”。新加坡作为一个成熟的经济体,有着全面完善的社会功能,是以更为理性客观的系统决定论选择人才,让人口流动、结构调整。因此,无论你是来自哪里,只要是能为其所用,就会留下。
另一方面,“良禽择木而栖”,海外人才也是在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决定之后,留在这里。从这过程看来,更多的是理性决定的去留问题。因此,我们或许要有所区分地探讨和评估“融入”。在商业社会,我们在任何环境下生存,首要解决的还是衣食住行基本问题,如果有稳定的工作,有相对合理的薪水,有可以交流的朋友,生活或者生存还是很容易满足的,甚至在哪儿都一样。因此安身立命和谐相处是必要的,进而追求发展,主动融入。“融入”是一个全方位进行式动词,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那么,“融入”是不是真的就要“脱胎换骨”呢?众所周知,新加坡是多元种族、多元文化,不同宗教信仰融合的新兴移民国家,有着对于不同文化、人群的吸纳接受,有人把它称之为“沙律文化”。原汁原味原样呈现,人们各得其所,有着相对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和海派文化特质。所以说,“摒弃原有文化,拥抱本地文化”的观点似乎也与本地文化模式并不符合。
无需摒弃原有文化 我们大多数新移民都是已经接受过比较好文化教育的,在成年以后,在思想情感都比较成熟,来到这个崭新的地方,头脑中固有的思想决定了我们对于本地文化是一种分析、比较、判断、接受的过程,而非照单全收,如果固有观念非常顽固,就难免“择善固执”。
我们不妨调整自己的脑存量,多了解一些本地文化。这种了解不仅要关注当地媒体,多和当地人交朋友,多聆听他们的谈话,了解这个时代的人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同时还要多了解他们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明白形制转变的原因。
多元文化相安无事济济一堂,这说明了一种文化自信。对别人包容,而不是先把别人打击摧毁消灭,然后夸耀铺陈树立自我,作为新移民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所谓“融入”摒弃自己的原有文化,脱胎换骨变成所谓地道的新加坡人。相反要坚守自己的文化自信,并将这份自信呈现在这个开放容度的社会。
“融入”其实是和而不同,其实是更加有所作为。(邹璐)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