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双转移”催生“强华模式”
“强华模式”
不是单纯在工业园里另起炉灶建一个新工厂,而是充分整合梅州本地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广州的市场、资金、技术优势,互补对接,合作共赢。这种从一开始就由市场推动的“双转移”模式,是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模式,真正符合“双转移”的内涵和要求。
“强华模式”是推动“双转移”工作的有益探索,既可以充分发挥两地的产业优势,又可以优化配置资源,还能促进产业调整升级,可谓一举多得。 ——张广宁
凭借“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梅州(广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去年以最高分赢得首批5亿元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同样,凭借在全省“双转移”中闯出一条新路的勇气,梅州(广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在近一年的“双转移”实践中,在全省29个产业转移工业园中,率先探索出全新的“强华模式”。
文/记者严利
作为广东转型新起步的切入点和助推器,“双转移”已经在广东实行近一年,在如何统筹区域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上,经过一年来实践,穗梅两地联手打造的梅州(广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形成了令人关注的“强华模式”。
“双转移”催生“强华模式”
在梅州(广州)产业转移工业园里已进驻的48家企业中,强华的背景比较特殊——它原是梅州本地一家民营汽配企业,这家企业有20多年参与国际车用电机竞争的研制、开发经验,在研制、生产和销售汽车无刷交流发电机和起动机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由于强华的产品主要给潍柴等配套,因此即使在一年多前,它与400多公里外的广州广汽集团产品和业务都没有交集。
机缘出现在广汽集团准备将旗下汽配项目转移到梅州(广州)工业园内这一信息,穗梅两地相关部门认为这不仅是一个信号,而且对汽配产业来说,也是商机。
强华和广汽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始接触,并随即进入“热恋”。
之后,双方形成共识:广汽零部件与强华进行股权合作,共同做强做大汽配业务。
双方经友好协商,共同在梅州(广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内兴办“梅州强华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该合作项目主要生产国内自主品牌商用车、乘用车发电机、起动机两大产品,年设计生产能力200万台(套),工程总投资2.5亿元,采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基础硬件一次投入建成,生产设备根据产能需要,滚动投入发展。首期项目年生产能力50万台(套),投资1.5亿元,将为广汽集团及国内自主品牌商用车、乘用车发电机、起动机两大产品的发展提供支撑。
强华公司董事长李云辉说:“预计年内可以生产样机,2010年达到年产50万台(套)目标,实现年销售收入4亿元人民币,税收2600万元。” (下转A4版)
(上接A1版)
“强华模式”引发连锁反应
发端于强华与广汽这种优势互补的“双转移”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两地企业拓展合作空间,创新合作方式。“强华模式”随即在梅州(广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内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广东华丰数码构件有限公司与广汽集团合作,为广汽自主品牌汽车提供传动带产品配套。
广州柴油机厂与平远县恒明汽车底盘制造有限公司合资合作成立广东荻赛尔机械铸造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生产G32柴油机机体、8320柴油机机体机座曲轴等大型柴油机零部件铸件,三期建设总投资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6000万元。
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透露,广州汽车集团10亿元汽车零部件产业打包项目落户园区。目前,工业园内已签订了投资总额达6.4亿元的广汽集团零部件有限公司汽车用发电机及起动电机等8个项目。
连锁反应远不止于此:穗梅两地企业开始前所未有地密切接触。
广州期望转移到梅州(广州)工业园的企业,不再单纯从自身发展考虑,为转移而转移,而是把眼光放宽到关注梅州本地企业和产业基础,思考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做大做强。
梅州本土企业则不断打听广州哪些企业要转移到梅州(广州)工业园里来,思考如何与广州的市场、资金、技术实现对接。此前,即使强华这种原本就是汽车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也没有和广州汽车产业配套,但是,眼下,吃透“双转移”政策的穗梅两地企业,前所未有地想方设法如何利用好梅州(广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这一平台做大做强。
穗梅两地企业对接讯息开始不断传出:
广州迪森热能技术股份公司与梅州签约,利用工业、农林废弃物生产替代燃油技术。在梅州(广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投入1亿元兴建生态油生产基地,并在当地建设规模3000亩的能源作物种植园,建成一流的生物质能源示范基地。
10年前已经设立的梅州珠江啤酒分装有限公司,位于梅州市梅江区,按照当地的城市规划,该公司已不可能在此现有厂址的基础上扩充。为充分利用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招商引资在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拟采取土地置换的办法,进行搬迁进工业园并扩建。项目建成后,将使现有的生产能力翻一番。
“强华模式”欲打造现代产业
4月15日,在深入梅州(广州)产业转移工业园里调研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朱小丹和市长张广宁对“双转移”中催生出的强华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朱小丹说:“‘强华模式’不是单纯在工业园里另起炉灶建一个新工厂,而是充分整合梅州本地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广州的市场、资金、技术优势,互补对接,合作共赢。这种‘双转移’模式,对于梅州来讲,有利于改造提升梅州的产业结构,有利于梅州企业开拓更大市场,有利于增强梅州经济实力;对于广州来讲,是包括广汽集团在内参与‘双转移’的广州企业实行低成本扩张、拓展发展腹地、优化配置资源要素的有效方式。‘强华模式’这种从一开始就由市场推动的‘双转移’模式,是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模式,真正符合‘双转移’的内涵和要求。” 朱小丹鼓励双方认真总结“强华模式”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广,推动广州梅州“双转移”工作再上新水平。
张广宁也表示:“‘强华模式’是推动‘双转移’工作的有益探索,既可以充分发挥两地的产业优势,又可以优化配置资源,还能促进产业调整升级,可谓一举多得。”
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和市长李嘉回应,要充分挖掘梅州的产业潜力,与广州企业联合多搞“强华模式”,更加积极主动承接广州产业转移,加速形成梅州新的经济增长极。
尝到“强华模式”甜头的,是企业,他们说,摸着石头过河,“强华模式”让我们知道河对岸是什么。
与此同时,企业也创造出了政府所希望的高附加价值的,有创新能力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产业。
这也是政府所希望看到的最主要结果:通过“双转移”调整优化原有经济结构,乃至顺势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梅州市负责人表示,充分利用梅州现有产业基础,找到与广州的资金、技术、市场和产业的空间,进行无缝对接,最直接的效应就是梅州产业得到改造提升。这些思路包括把梅州(广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建成全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重要的生产基地、珠三角汽车产业的配套基地这一发展定位,如今梅州(广州)产业转移工业园选择以承接和发展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以汽车电子、机械制造、金属加工等产业相配套,形成以汽车零配件制造为主导产业的,集研发、展销、物流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工业园区。
有了目标,因此行动更坚决。目前,梅州市正全力准备好下半年举办的全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专题招商会。
“强华模式”是市场产物
“强华模式”的背后,深深打上了市场的烙印。换句话说,“强华模式”其实是市场催生的产物,没有市场推动,仅靠政府推动拉郎配,是不可能成功。
地处粤东山区的梅州,当地一些企业对“双转移”战略心存感激,一些企业负责人坦陈,当地企业较难招来有先进生产力的投资,只有借助“双转移”契机,对接广州等的市场、资金、技术等进行转型。
同样,广州欲进行的“双转移”的企业也表示,如果企业单纯到山区再投资建厂房,虽然当地地方电价、水价便宜。但是在严冬的时候,让企业去那里无疑变得很困难,单纯投资建厂绝非低成本扩张。
应该看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穗梅两地政府统一思路,做了应该做的事,改善软硬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提供政策,因势利导。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巧妙地利用市场的力量,发挥引导作用,来推进改革,梅州(广州)产业园的一大优势已经凸显,那就是力促企业形成包括汽配产业在内的产业集群。
同时,政府服务还包括给修路、盖厂房、甚至污水处理厂,近一年来,梅州(广州)产业转移园在穗梅两市的携手合作,梅州(广州)产业转移园以最高分赢得首批5亿元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为园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后,以省的扶持资金作为贷款贴息,梅州(广州)产业转移园向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申请贷款30亿元,分期投入建设,既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又有效地加快了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步伐。让政府提供服务发挥规模效应。
正是市场有形之手与政府无形之手的完美结合,才使得“强华模式”得以产生并发挥辐射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