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什邡4月19日电 特写:板房腰鼓
记者肖春飞、刘铮
高山之巅,云雾缭绕,一场风雨即将到来。山脚下,二十多人正在练习打腰鼓,老中青三代都有,举手投足,有板有眼,偶尔有人配合不默契时,自个先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这是四川什邡市红白镇红白村,石亭江蜿蜒而过,两岸大山夹峙。近处整齐的板房与远处狰狞的废墟,提醒记者:在去年的“5.12”大地震中,这里遭受过惨烈的摧残。
红白镇是什邡市在汶川地震中最严重的受灾地区之一,上千人遇难与失踪,其中红白村有100多人,占了村里常住人口的六分之一。在打腰鼓的人群中,就有不少人在地震中失去了至爱亲人。
“地震过后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到学校去,不敢抬头朝山上看一眼。”62岁的汪义会说,她的两个孙女,一个14岁、一个9岁,均在地震中遇难,孩子后来埋在对面的山上。
汪义会打了9年腰鼓,是村里的老年活动积极分子。地震后,她神情恍惚,曾一度陷入崩溃边缘,后来慢慢恢复,但是,依然无法再拿起腰鼓——她觉得快乐已与自己此生无缘。再后来,心理医生给予她很大帮助,鼓励她要活动起来,把心放开些,朝前看。
当援建的解放军官兵离开红白镇时,村民们打起了久违的腰鼓,汪义会成了腰鼓队的一员。从此,这支腰鼓队再也没有中断过练习,在锣鼓声中,板房建起来了,春节来临了,红白镇中心学校新校奠基了……
记者来到红白镇时,板房间到处洋溢着生活气息。这里共有22排板房,每排15间,每户一间,通水、电、有线电视。板房白色墙壁、蓝色屋顶,呈左右两列分布,整洁明净。一些人家的门口,还摆放着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花盆,芬芳四溢。牛年春节的春联还未褪色。人们在板房内外聊天、带孩子、织毛衣。一条去年挂上的横幅依然红彤彤的,上书“地震震不垮坚强不屈的精神余震挡不住重建家园的脚步”。
当记者给腰鼓队拍照时,一位老人走过来笑着叮嘱道:“千万不要发表照片啊,现在她们都是新手,打得不好,会影响红白镇腰鼓队的形象。”
老人名叫王道蓉,今年67岁,精神矍铄,是这支队伍的牵头人。她告诉记者,农历三月二十八(4月23日)是镇上柿子坪村一位百岁老人的大寿,大家正在抓紧排练,打算给寿星祝寿,“现在红白镇只有这一个百岁老人了”。
红白镇腰鼓队目前有50多名成员,不久前,大伙儿一口气买了40多只新腰鼓——过去的很多腰鼓都埋在废墟里了。
汪义会把她的腰鼓抢救出来了。“孩子不在了,人死不能复生,我们还在,我们要向前看,好好活着。”汪义会说。
她劝说其他因为亲人遇难而郁郁寡欢的老年人参加腰鼓队活动,“少打麻将,身子坐久了不好”。
现在,参加腰鼓队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了,除了老人,还有中青年妇女。王道蓉说,刚开始恢复腰鼓队时,很多人说地震把我们弄得这么惨,哪还有心思打腰鼓?王道蓉就一个个做工作:“地震已经过去了,如果还闷在心里天天难过,身体就要垮掉了,出来开开心最重要。”
在一边观看腰鼓队练习的村民冯福元告诉记者:“地震留下的最大阴影就是恐惧,最大的感受就是政府对我们的帮助。现在大家心里也慢慢适应了,希望过好日子。”
记者来到冯福元家。这间20平方米的屋子里,电视、冰箱、沙发、双人床一应俱全,还有一块“出售河砂 价格面议”的牌子,那是他过去的营生。屋里放了一台冰箱,上下两扇门均有明显的砸痕,这是他从废墟中搬出来的唯一一台电器。他指着家里的许多陈设,翻开床单下的被褥,又拍拍自己的衣服,告诉记者,北京对口援建什邡,这些都是北京捐赠的。
当记者离开红白村时,腰鼓队仍然在练习。欢快的鼓声,一直将记者送出很远很远……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