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高铁开启京津冀同城时代 河北锻造人才“磁铁”

  本报记者 高利锋

  主持人语

  当我们确定上周"经济圆桌"的选题时,涌上心头的首先是"京石爱情线"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故事源于一个两年来在百度石家庄贴吧始终未曾沉下去的帖子-《写给那些正在或者曾经每周都要往返于北京-石家庄的人们》。
"昨天,乘坐T514返回北京,又让我想起3年前我和他们中的一些人一样,每周都要往返于北京-石家庄之间。现在的妻子,那时的恋人工作在石家庄,我工作在北京……由于频繁乘车,因此每次回家或者返京,总能在车上碰见一些熟悉的面孔。可以看出他们也都是和妻子或者恋人或者父母分居在北京、石家庄两地,在北京讨生活的一个族群……周末对他们而言显得更加宝贵。"

  此帖既出,即引起有着相同境遇的人们强烈的共鸣,长达一两年时间内跟帖不断。这些自称"铁漂"的人们,把连接工作和家庭的京广铁路称为"京石爱情线"。

  为生存,为理想,为爱情,为责任,"长长的铁路连接起了我和她,每到周末我都要拼命地赶火车,在单调的车厢里度过两小时四十分钟"。

  这正是许多工作在北京的河北人生活现状的素描,也是京津"人才黑洞"效应的生动写照。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历史上的人才流动大都与区域发展不均衡有关吧?面对京津这块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绝对制高点,毗邻京津的河北,人才流失之势短期内难以扼制。如今,京石铁路客运专线早已破土动工,"铁漂"们满怀期待地盼着"高铁"早日开通,企盼着"高铁"拉近与爱人的时空距离。而随着津秦、京唐等高铁建设的相继启动,我们在为京津冀同城效欢欣鼓舞之时,是否也应该警觉,京津"人才黑洞"效应也将由此强化?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是此次经济圆桌收获的最为精辟的观点。当我们与京津的发展存在落差之时,与其下大力气引进人才,莫若在产业上与京津形成有效对接,为人才的发展打造赖以依托的平台,以对抗"人才黑洞","锻造人才磁铁"。

  到那个时候,"京石爱情线"恐怕方向上要逆转,新的"铁漂"一族又将演绎着怎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呢?

  特邀嘉宾

  李炳亮 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

  张呈琮 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省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

  鲍志伦 省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刘 燕 河北省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

  本报经济新闻部 张君花、张惠军

  场地支持

  石家庄燕春花园酒店绿茵阁

  速录

  河北学习村企业管理培训机构

  同城效应:人才源泉,还是“人才黑洞”?

  尽管高速铁路加速了京津冀三地交通和经济的一体化,但嘉宾们却对因此而来的人才一体化心存担忧。由于科研环境、地域发展的差距等原因,也许并不像人们料想的那样,京津人才为河北所用,它可能更像是一个“人才黑洞”,河北本土的人才也被吸引了过去。

  主持人

  :目前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不仅我们省内很多城市到京津的交通提速,而且省内各个城市之间要通高铁、市县之间要建高速公路,因此而成的京津冀“同城效应”,也给三地人才的流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结果,可能是更多的人才被北京和天津吸引去。”曾经主持过《京津冀都市圈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研究》的张呈琮教授说,京津的平台比较好,各大院校、研究机构多,人才发展的机会更多。

  鲍志伦紧接着用数据支持张呈琮的观点:“目前北京市级以上独立研究机构503个,居全国第一,2004年末就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9万人;而"十一五"期间我省的独立研究机构只有82个,拥有从业人员1.16万人。”

  张呈琮:根据我的调查,这么多年以来,京津地区就像黑洞一样,无论是资金还是人才,都吸引过去了。而且这是个填不满的黑洞。最明显的例子是天津滨海新区,它不仅挖走了我们大量的项目,还连人才一并带过去了。

  鲍志伦:的确,就人才流动而言,京津对于河北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微弱,但吸收能力却很强大。事实上,河北人才向京津地区外流的情况非常严重。省人事厅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2001-2004年河北外流的8170名人才中,90%流向了京津和上海。

  李炳亮:“同城效应”是个双刃剑,利用好了是积极的,利用不好就是消极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河北人才向京津地区流动的趋势,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探因:河北为何成为不了吸引人才的“磁铁”

  除了京津冀地区之间经济落差带来的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差等原因,河北特有的文化土壤也出了两个致命的问题。

  河北的人才状况与京津相比,差距悬殊,嘉宾们很自然地开始剖析其中的种种因由。

  鲍志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河北省在人才状况的很多方面排位落后:人才素质方面排第18位、人才科技产出方面排第17位、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率产出方面排第25位。2003年底的数据是,我省都市圈八市人才总量仅为222.85万人,人才密度指数为6.96%,与京津相比,这仅为北京市的40.94%、天津市的63.17%。

  主持人

  :这组数字很惊人,但原因何在?

  张呈琮: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工资待遇太低。很多京津的教授、专家本来打算来河北工作,但一听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扭头就走了。而且河北整体的科研条件、人才环境,也不能尽如人意。

  鲍志伦:2003年的数据是,我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居全国第22位(11189元),而北京居第3位(25312元)、天津居第6位(18648元),河北不足北京的1/2和天津的2/3。而且,截止到2008年,河北没有一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没有专项人才开发基础设施,全国96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河北只有4个,仅占0.4%,人才发展的服务环境较差。

  李炳亮:我觉得,除了上述原因,河北引不来、留不住人才的深层次原因,是文化土壤出了两个致命的问题:一个是官员文化、“仕文化”,就像象棋中的“士”,时刻围绕着“将”来转,这就消耗和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但南方的省份就不这样。我年前陪领导到广东进行企业考察,前来介绍情况的很少有企业的老板,顶多是一个工会主席,有的干脆就只是一个解说员。

  (有嘉宾笑着说:这要换做河北,老板不出面,根本就不可想像。)

  李炳亮:我们的文化中还有一个问题很可怕,就是人情社会。“我们是老乡、我们是同学。”我们总在强调重人情,事实上,人情至上的社会往往会制约人才发展,人情害人才。

  交锋:河北最缺的不是博士、院士

  有嘉宾认为我们急需高层次人才,也有嘉宾则强调,河北最缺的是市场实用人才、是企业家精英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在座的嘉宾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鲍志伦:河北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状况非常突出。2006年,河北省境内共有13位两院院士,占全国两院院士706人的1.84%,仅相当于湖北华中科技大学一所重点大学的两院院士拥有量。需要注意的是,13位两院院士中,中央驻冀单位有9名,引进1名,省内自己培养的只有3名。更让人担忧的是,这13位两院院士老龄化严重:12人是1930年代生人、1人是1920年代生人。

  张呈琮:不仅高层次人才总数少,而且人才结构也不合理。2007年,河北省的人才数量是442万,这其中很大的比例是农村实用人才和工人技工,专业技术人才只有114万。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这114万人才里面,教育系统占了72万,教育、卫生加上行政管理则达90多万,因此,真正的专业科技人才就少得可怜。

  两位嘉宾刚刚陈述完上述观点,认为我省需要高层次人才,马上就有嘉宾明确表示,这根本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李炳亮:我认为河北缺乏的不是什么所谓的高层次人才,因为我们没有科研环境、没有科研设施啊,河北的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比例并不大。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需要经济基础,更需要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的施展才能的平台,这些都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缺乏这样的平台,我们引进这些人才干什么?所以我们要改变思路,我们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兜圈子了。所以我认为,我们最缺的是实用人才、最最缺的是市场实用人才。

  主持人

  :也就是说人才需求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李炳亮:我们最最缺的是市场实用人才,再进一步说,最缺企业家精英。你想想,一个华为公司引进的博士比我们河北省都多。所以,我们最缺的不是院士、博士,最缺的是市场主体、是优秀企业、是企业家精英。

  主持人

  :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我们的确应该先栽下梧桐树,然后再引凤凰来。否则,即使是引来了凤凰,恐怕也很难落下。

  支招:多给"市场"比多给"条件"强

  变"条件吸引型"为"市场取向型",先建设平台,再吸引人才,人才与市场的积极对接,才能产生人才的良性互动。一个下午的讨论,嘉宾们高度关注和集中讨论的问题是:高速铁路带来的"同城效应"背景下,如何促进京津冀人才的良性互动?

  "近期内就人才流动方向而言,河北向京津流动的大趋势无法改变。"李炳亮说,但这也不可怕,关键要看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是否流进来了。

  刘燕:2006年12月京津冀三地联合签订了《京津冀人才交流合作协议书》,这对我省充分利用京津人力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这个协议要求,三省市在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技术项目洽谈会、招聘引进人才等方面逐步加强合作。

  此外,三地人力资源的一体化,不仅仅拘泥于人才的流动。我们利用京津两地的名校资源,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作为河北培养MBA(工商管理硕士)、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等,生源来自我省机关公务员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利用京津高校的资源优势培养我省自己的人才,收效很不错。

  鲍志伦:在利用京津人才方面,秦皇岛和廊坊做的比较好。1996年以来,秦皇岛市与清华大学建立了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累计为8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发科研项目210多项,不少项目和填补了国内省内空白;而廊坊市9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与京津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不仅节约数百万科研资金,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鲍志伦:我觉得人才流动方向可以借助经济杠杆来改变,像新东方外派到河北的员工那样,薪酬按总部标准发放。我们可以用优厚的报酬来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河北讲学、科研甚至长期工作。

  李炳亮: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改变人才吸引方式。以前人们不断呼吁的工资啊福利啊,都属于"条件吸引型",这个目前受我省经济实力的制约,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我们应该调整为"市场取向型",以市场要素来吸引人才。

  "京津冀区域合作为何没有达到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效果?"李炳亮说,它们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不一样的。按照我自己的定义,后两者的模式是"水到渠成型"的,其区域间的市场经济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而京津冀区域合作则是"挖渠放水型"的,因为我们这个区域的市场要素发展尚不完善,政府要"挖渠",要制定好的产业政策、人才流动政策,放眼长远,积极引导。

  李炳亮特别强调,当宏大的人才流动机制不能短时间内建立时,政府可以先营造一些小环境,营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同时,改变人才流动方面"政府一头热"的现状,让市场主体热起来。比如重点做好产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一些特色工业园区,以优势产业及其辉煌的发展前景吸引京津人才。"只有京津冀三地形成有效的产业和市场对接,才能产生人才的良性互动。"

  北京原声

  时间距离越来越短 人才流动愈来愈快

  本报驻北京记者 程福俊

  郭春来 中金运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河北企业商会会长

  过去大家比较在意北京的金字招牌,好像在北京工作是件体面的事情。现在,大家更在意的不是在哪儿工作,而是自己未来的发展。不管是在北京工作,还是在石家庄、保定工作,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更多的空间是不少人的当然选择。公司在将高级管理人员派往京外分公司时,也曾经征询过当事人的意见。虽然大家对离开北京有所不舍,但考虑到离京后,公司将委以重任,不论是在人事级别还是薪资待遇上,和北京相比,都将有较大的提高,他们还是欣然前往。最主要的是,公司搭建的平台让自己能够在外地独当一面,更方便迅速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最终成就自己。

  我们公司除了在保定、湖南等地设有分公司,下一步将在石家庄成立分公司。北京和石家庄的火车旅程只有2小时,下一步将缩短至1小时,城市间的间隔更小,往来应该更加频繁。对于从北京总公司下派人员赴石家庄,这样的人事调整不存在任何问题。能够有机会到石家庄任职的,一定是公司年富力强,极具开拓和创新精神的骨干人才。这样的安排不会成为"发配",而是员工走向更高层次的跳板。

  李朝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来自福建三名市

  (北京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各类人才很多,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的人才竞争压力比北京还要大。对于如此残酷的就业环境,很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考虑显得很现实,也很理性。)

  当初到北航上学,留在北京是我们的不二选择,但是,现在这种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前几年,本科时的同班同学有机会去国家航天集团的一些公司工作,自己选择了读研,3年毕业后发现,我们已没有机会进入这样一类的国家大型军工企业工作了。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前些时候一些外地企业到学校招聘,我们已有同学和用人单位达成意向,毕业后将离开北京去往外地。

  对石家庄了解不多,和同学去过几次,感觉这个城市离北京实在是太近了。对于是否考虑到石家庄寻找发展机会,如果有可能,自己不会错过这个城市。石家庄最近几年发展得很不错,空间很大,另外,石家庄到北京只有2个小时,一天可以来回跑好几趟。石家庄有飞机制造厂和其他的军工企业,如果这些企业招聘人才,我们可以寻找到对口的机会。

  张国立 "红牛"集团公司石家庄代表处原首席代表

  在石家庄生活了近十年,前6年在"红牛"公司石家庄代表处,后4年离开"红牛"任职于"牵手"饮料公司石家庄分公司。张国立说:十年前的石家庄跟现在没法比。先不谈工作环境,市容市貌更是跟北京相差巨大。另外,从北京到石家庄,坐火车要4个多小时,也就是整整半天的时间,虽然只有200多公里的距离,但让人感觉很遥远。后来,火车不断提速,从4个多小时缩短为2小时40分,动车开行后,时间又缩短至1小时58分,下一步据说要实现1小时通达两地。到时候,从北京西站坐火车到石家庄所花去的时间,和从礼士路坐汽车到大兴的时间是一样的。

  在石家庄生活了十多年,张国立对石家庄的熟稔程度不亚于石家庄"土著"。他说: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也是华北平原的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系统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这也为人才的良性流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在北京没有发展空间,在石家庄有可能就找到机会了。毕竟各地人才的需求情况不一样,石家庄目前发展机会很多,未来的高速铁路相当于日本的新干线,在北京居住,完全可以在石家庄工作。
(责任编辑:郭扬)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