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20日,朱德曾作“鹦鹉曲”一首,自诉平生。
家在巴山南边住,
祖宗世代做农夫。
读书不成从军去,
何畏迅雷急雨。
五十年前别家门,
为求真理前去。
平生是戎马生涯,
战斗乃心安乐处。
朴实而不普通的朱德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就是普通而朴实。
刘敏说:“他自身就不追求名利,也教育后代不追名利,不要有当官的思想,要做普通的百姓。”
刘建给我们讲了两个小故事。
朱德喜欢散步,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在中南海院里转圈散步。看见他走来,警卫战士都要向他敬礼,而他每次都还礼,尽管手都伸不直了,他还是努力保持军人的姿态还礼。你想,院里头转这么一圈,有多少个警卫哨呀,朱德拿个拐棍,不停地在手中倒来倒去,边走边还礼。后来,警卫部队的领导发现了这个问题,下令让战士们不要再敬礼了,免得朱德不停地还礼,散步本来是很轻松的运动,反倒把老人弄得很累。于是,这道特殊的命令一直保持着。
朱德喜欢到农村走走。一次,正值麦收时节,他到天津视察,顺便走到一处麦地,便和一些农民坐在地头唠起来。
他问:“你这一亩地能收多少麦子?”“今年和往年比收得多还是收得少?”
几番问答下来,大家聊得挺热闹。突然,一个农民盯着他反问道:“我怎么看您老像朱德呀!”
朱德哈哈一笑。
这倒真印证了续范亭当年写的两句诗:“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
刘建:“他很愿意和群众在一起,说一说话聊聊天。他愿意听一些真话,我们每周六回来以后都要跟他汇报,每次一点小事他都要问得很清楚,感觉他愿意跟我们交流。有时候有些老同志老领导,熟悉他的来拜访时,从来不拒。”
一个像士兵一样的总司令,一个像农民一样的委员长,一个像邻居老头一样的革命家。这是朱德留给世人的形象,也是留给他们家人的形象。
朴素,还是朴素。普通,还是普通。内外高度的吻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这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这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同样,他们在教育孩子和后人时,也没有过高的要求,没有要求后人一定要成名成家,求仕为官,发财致富。相反,他们谆谆教诲的是: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能脱离群众。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做个普通人!
刘铮一再强调,这是老人家反复要求的,言传身教的,可视为家训。
在和刘铮一家人的交流中,我没有感觉到他们身上的官气、名气。这个家庭很和睦,很平常。就像我们的邻居和同事一样,随和简单。和所有的寻常百姓人家一样,有自己的欢乐和苦恼。
我们在交谈中,不时有人进进出出。刘武的女儿有事先走,特意过来趴在爷爷的脸上吻了一下,和爷爷再见。
刘铮一笑:“这是小孙女,洋习惯。”
“现在第四代有多少?”
刘建:“我们家是四个。”
刘铮:“第四代我们家是五个,还有个外孙女。”
时光荏苒,第四代元帅后人也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们之中,最大的已经二十多岁了。
刘建的儿子刘宁,名字是奶奶康克清起的,希望他能够平安、宁静地过一生。大学毕业后,刘宁出国留学,现正攻读运筹学博士学位,并且拿到了全额奖学金。
刘建表示,希望儿子能再学个法律专业,他认为法律将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社会发展到了这一步。
我问:“外面的孩子们知道他的身份吗?”
刘建:“不知道。我这个儿子脾气很好,讲话有亲和力,善于尊重别人,从不谈自己的身份。”
“第四代也还是争气的吧?”
刘建:“他们还都不错的,不管男孩女孩,起码不胡闹吧。就是按老人家说的做,和大伙打成一片,和群众在一起,你有一种自然的安全感。”
刘铮跟着讲:“他奶奶(朱敏)要求挺严格的,不宠着。”
平常心,平常人,这大概是朱德元帅留给这个家庭最深的印记,也是最令外人羡慕、最幸福的印记。
对于现在的家长们而言,这个要求可能太低了,但要做到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红楼梦》里“好了歌”中唱的那样,名利舍不了哇。
也许,他们认为,孩子们不管怎样努力,也达不到他们的成就,倒不如做个普通人;也许,是他们的人生经验告诉后人,实在的生活比轰轰烈烈更有意义;也许,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再上云端,再坠深渊。可能有太多的也许,但答案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后人真的继承保有了一颗平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