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成为弘法的“黄埔军校”
胡玉亭不止一次提醒:“别的叫佛学院,唯独我们叫佛教学院。
它意味着不仅可以成为僧伽进修学习的场所,而且为心向佛陀的普通人打开了一个系统学习佛教文化和艺术的窗口。
因而,招收“四众弟子”成为河南佛教学院的独家招牌。根据资料,他们设想的学生比例是僧尼占80%,社会青年占20%。
河南佛教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佛教学术人才、国际佛学交流人才、佛学专业教学人才及各地寺庙的高级管理人才。
成立于1956年的中国佛学院是新中国的第一所佛学院。它被称为“生产方丈的工厂”、“生产住持的摇篮”。许多毕业生都已成为国内名山寺院的方丈及全国各级佛教协会等单位的骨干,或者国外数个佛教道场的负责人。大相国寺和白马寺的现任方丈就是该校的毕业生。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原因,中国的佛教界存在人才“断层”的问题。在人们的印象中,寺院的住持应是德高望重的长者,然而,现在很多寺庙的住持不过三四十岁。
大部分年轻僧人进入佛学院学习,都会有比较明朗的前途。
赵朴初17年前说,佛教事业的发展“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断层”没有弥合,这句话仍有现实意义。
据了解,全国此前只有5所获批的佛学院,每所学院每年的招生名额也多在50人左右。因此,能够去佛学院学习,对于僧人来说仍然是寺庙对其修为的肯定。
河南佛教学院能否抓住历史时机,成为弘法的“黄埔军校”?
“中原佛教文化中心”的梦想
2005年,国家宗教事务局和河南省政府宗教事务局批准建立河南佛教学院,主办单位为河南省佛教协会。
2006年6月18日,河南佛教学院在河南佛教协会通过学院选址和建设平面设计方案一个月后,正式奠基。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曾说:“这是一件大好事,河南应该有一所佛教学院。”
据了解,河南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传统。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在洛阳;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开始于洛阳;闻名世界的佛教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在洛阳;中国禅宗祖庭少林寺在河南嵩山;“西天取经”的玄奘大师亦出生于河南……
但是,河南没有佛学院。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南佛学院曾在开封成立,不过时间不长就停办了。
进入21世纪,河南佛教学院没有在佛教文化资源丰富的嵩洛地区创立,却扎根于紧挨湖北省的河南桐柏,着实让人意外。
桐柏县官方和民间均称,桐柏山的佛教历史有1400多年,是中原佛教圣地,在清朝时期是河南省最大的僧尼聚居地。桐柏有自成一脉的临济禅宗“白云系”,祖庭云台禅寺素有“南普陀、北云台”之誉。
另外,水帘寺位于中原“四大名寺”之列。桐柏山在外僧人及再传弟子3000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和海外10多个国家、地区,国内的重要寺院均有桐柏山佛裔。
因此,当地人士认为“桐柏成为中原佛教文化的中心,是不远的事情”。郑(少林)、洛(白马)、汴(相国)三大寺院形成了事实上的河南佛教文化中心,然而,拥有全省唯一一家佛教学院和深厚佛脉资源的桐柏,将使这个中心南移。
西峡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段文汉在桐柏县任副县长时的看法则更为谦逊。他说,桐柏会成为全省的佛教文化中心,与郑汴洛佛教文化圣地遥相呼应,串成河南佛教文化项链,进一步彰显河南佛教文化大省的魅力。(东方今报)
[上一页] [1] [2] [3]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