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产业调整与振兴方向明确(上)
中咨公司专家解读《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杨上明
一、《规划》出台的有关背景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然而,2007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世界金融体系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形成国际金融危机,致使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显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趋势。尽管我国金融体系尚属健全,但2008年四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全年GDP增长率由2007年的13%大幅度下降为9%,减速3个百分点。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对国内外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也直接波及到国内实体经济。我国石化产业作为快速发展中的重要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产业,也面临严峻处境。
制定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遏制国内经济下行做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其目的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当前重点产业运行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平稳较快发展,又要兼顾较长时期发展需要,努力提高重点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不断推动我国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8年11月26日,国务院第37次常务会议决定,抓紧制定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制订了《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石化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计划方案,该规划期为三年,即2009年至2011年。
该《规划》中,石化产业主要涉及炼油(成品油)、乙烯、合成树脂、化肥、农药和高端石化产品等工业或产品。其中,高端石化产品,主要指有机化学原料和专用化学品等行业中附加值高、产业关联性强、替代进口和填补空白的产品。
2009年2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该《规划》。
二、制定《规划》的重要意义
我国石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国内石化产业综合实力大幅度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石化生产大国。但是,客观来看,我国石化产业也面临内在制约因素,产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诸多矛盾已经显现。目前,我国石化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为,集约发展程度偏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环保约束加大,农资供给有待加强,煤化工热亟待引导。
与此同时,我国也成为世界石化产品消费大国。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石化产品需求仍处于较快增长期,成品油、化肥和农药刚性需求将长期存在,高端石化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未来我国石化产业发展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2000年至2007年,我国石化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利润占全国工业的9%左右,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总额的11%左右。我国石化产业主要产品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化肥、农药产量居全球首位,成品油、乙烯、合成树脂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国内乙烯当量自给率不足50%,合成树脂自给率约60%,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不足30%。
2008年,国内石化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仅9%,增幅回落10个百分点左右,仅占国内生产总值4%左右。事实上,当前我国石化产业总体发展再次面临暂时的困难,甚至比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所面临的压力更为紧迫、挑战更为严峻。但在某种程度上,世界金融危机又为我国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带来了宝贵的机遇。
不仅如此,结构调整是国内石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石化产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增长后,今后要继续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自然要进行一次较大的调整,以解决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积累的诸多矛盾,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引发了结构调整期的提前到来。总体上,我国石化产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刻,产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厚实,产业调整的时机明显难得,产业振兴的综合优势依然存在。
因此,国家制定实施《规划》,将积极引导我国石化产业,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通过加大信贷和技术改造等政策支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产业平稳运行的同时,不仅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调整,提升石化产业地位、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振兴,进一步提高企业和产业综合实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保持我国石化产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