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祥海
在面临业务急剧增长和人员紧缺的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内涵,不断提升合作的技术含量,更好地优化整合各地区间的信息资源,提高区域合作的有效性,成为长三角地区检验检疫部门关注的焦点。
近日,上海、江苏、浙江、宁波、安徽、江西等6个直属检验检疫局在上海召开了首次长三角检验检疫信息化区域合作会议。
8年前开启“大通关”
长三角地区检验检疫机构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自2002年开始,长三角区域的检验检疫机构就建立了检验检疫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系人制度。2007年2月,上海检验检疫局与江苏检验检疫局签署了《关于建立通关业务联络协调机制的合作备忘录》。2007年5月,上海、江苏、浙江、宁波四局加入了由沪苏浙三省(市)政府共同发起的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机制。
2008年6月,长三角检验检疫合作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同年7月,长三角4家检验检疫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建立长三角区域检验检疫机构实施直通放行制度合作机制、建立长三角区域检验、检测、监管、执法等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与合作机制。
徐金记指出,多年来,长三角地区的检验检疫机构通过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有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当前形势下,为保障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整体平稳发展,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发挥检验检疫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信息产业厅和浙江省信息产业厅联合发布的《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十一五”合作规划》中明确指出: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率先协调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开展区域信息化的合作,社会经济领域的合作对区域信息化合作的互馈效应也将进一步增强。
行政区划合作阻碍仍待克服
近年来,长三角检验检疫机构的信息化投入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水平逐年提升,检验检疫工作对信息化的依存度也越来越强。利用信息化手段,不仅缓解了业务急剧增长和人员紧缺这对矛盾,而且使检验检疫业务和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和高效。
徐金记认为,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能更好地推动长三角检验检疫的优势整合。长三角地区的几家检验检疫机构在信息化建设的规模、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在全国系统中均处于领先地位,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是由于以往地域的局限性,在信息资源、技术成果的共享,在协同研究开发等方面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合作。
因此,要推动长三角区域内的检验检疫合作,必须在遵循国家和总局信息化发展战略,抓住我国全面融入WTO、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战略机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区域整体发展要求出发,进一步完善区域信息化合作机制,克服行政区划形成的合作阻碍,在战略和政策层面营造一个资源共享、技术携手、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区域信息化协同发展环境,更好地将各地区检验检疫的信息化工作优势进行整合,从而让它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信息化领域的合作将为长三角检验检疫区域协作注入更大的动力。新的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开发和运用,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检验检疫业务和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而且从更深的层面影响到了检验检疫业务和管理模式的变革;而检验检疫的发展,在不断加大信息化投入同时,在制度和机制上的保障也得到了加强。在这样一种互馈中,检验检疫的信息化建设和业务管理工作得以进入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的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