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主管领导刚走,赶赴下一站长沙。”4月26日晚,参加教育部地方调研座谈会的一位人士在电话中对本报记者表示。
两天前,以教育部某副部长带队的一个高层级调研组赶赴南京,在此地召开四场座谈会,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规划纲要》”)的文本以及11个战略专题调研报告征询地方意见。
本报记者同时获悉,这个调研组还将赴长沙、重庆两地,听取相关省份对上述《规划纲要》及专题调研报告最新文本的意见。
这是规划纲要起草小组自去年8月以来交出的首份答卷。其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方案。
三地调研
南京,是调研组的首站。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奔赴南京的调研组由教育部负责《规划纲要》起草的一位副部长亲自带队,一行十余人,成员包括了《规划纲要》小组办公室的核心人员。比如文件组组长、教育部政法司司长孙霄兵,调研组组长、教育部规划司司长韩进等。
此外,教育部法规司、财务司、高校司等部门的司一级负责人,以及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央教科所两家教育部直属智囊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也一同随行。
这一高规格的调研组,意在听取地方各界对《规划纲要》文本及11个战略专题调研报告的意见。
“其实,本月早些时候,《规划纲要》文本就以机密件形式发到各省了,省教育厅厅长一级能看到,以收集地方的意见。”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而此次,调研组则采取内部座谈会的形式,让起草的主要负责人与地方教育界人士作“面对面”的交流,以收集更多反馈意见。
据悉,调研组在南京两天之内总共召开了四次座谈会,每次座谈会各半天时间,主题各不相同。
其中一场座谈会,与会者为江苏省政府部门中《规划纲要》的成员单位,包括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主要想听听这些相关厅局的负责人对于两个文本的意见”。
此外,依据江苏省教育发展的特点,还召开两场专题座谈会,一个是“基础教育”,一个是“高等教育”。在这两场专题座谈会上,一些中学校长、大校校长、地市教育局长等工作在教育一线的人士参与了讨论,就《规划纲要》的相应部分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
“每次座谈会,都会控制人数,不过十来个,怕人多了来不及发言,问题没法谈深谈透。”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除了上述三个座谈会之外,还有另外一出重头戏,就是调研组利用半天的时间召开的“东片会”。
调研组为更好地听取地方意见,将调研的路线进行了“精心设计”:
调研组以东中西为界,将考察划分为东片、中片、西片,每片包括若干省市。比如东片地区就涵盖北京、上海、辽宁、广东以及江苏等地;中片则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西片则包括云南、四川、新疆、重庆等地。
东片、中片及西片各选择一地召开该片区的会议,“东片会”是在南京召开,“中片会”是在长沙召开,西片会则选在了西部唯一一个直辖市——重庆召开。
相关片区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局长以及搞规划的处长,在调研组抵达后,都赶来参加为时半天的座谈会,针对两个文本提意见,“另外地方如果觉得需要有什么政策,也可以在这个座谈会上提出来”。
而据前述与会人士表示,座谈会开得“很圆满,部领导也认可了我们江苏省此前为《规划纲要》所作的贡献”。
此外,三地所开的主题座谈会,也各有侧重,比如在南京召开的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座谈会,而在长沙则初步拟定主题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重庆是“学前教育”和“民族教育”。
有教育界专家表示,在《规划纲要》起草文本初具雏形之际,教育部组织到各地倾听反馈意见,这或将预示未来《规划纲要》中将会体现更多地方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容。
“教育从本质上就应当是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实际需要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情况各异,这种自下而上、因地制宜的改革实践就更为重要。”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
其实,在《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吸取地方教育改革经验已成为一项工作准则。此前,教育部曾责成9个省制定各自“地方版”的《规划纲要》,供起草小组参考。
“我们希望这9个省能够在省域范围之内,从改革、创新、体制安排上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借鉴。”《规划纲要》小组办公室调研组组长、教育部规划司司长韩进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而据一位参与到《规划纲要》起草的人士透露,在目前的调研报告中,对于地方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已多有提及,比如说山东省去年以来强力推进的素质教育改革,“调研报告的相关章节中就有提及,且给予了正面的评价”。
纲要草案出台始末
此次,调研组赴地方征询意见,主要针对两个文本:一个是《规划纲要》文本,另一个是11个战略专题的调研报告。
自2008年8月29日国务院决定制定《规划纲要》迄今,已过去了八个月时间。
其间,除了教育部在2009年1月和2月的两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对《规划纲要》起草的进程有过一定程度的披露之外,整个起草小组的工作基本上处于保密状态中。
据一位参与到《规划纲要》起草的人士透露,早在去年的10月14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就主持召开了《规划纲要》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具体部署了《规划纲要》调研起草工作。
依照计划,《规划纲要》将主要对2009年到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安排。作为指导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制定过程中,强调了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要体现出“全局性、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
“《规划纲要》工作组针对11个领域,组织了11个重大战略专题调研组,都是由这个领域内最著名的专家学者来参与的。”上述参与到《规划纲要》起草的人士表示。
比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则负责“教育公平与协调发展组”,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参与到“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专题组”。
而在此一阶段,《规划纲要》工作小组还动员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参与到调研工作中。
据调研组负责人韩进介绍,《规划纲要》曾“邀请各民主党派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并动员教育系统的协会、学会和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专题调研。此外,还委托了一部分社会研究机构和有关国际组织做专题研究,如清华大学的国情研究中心等。
不久前,本报记者拿到一份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提交的名为“关于《规划纲要》中学前教育专题规划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了促进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八点政策建议。而中央教科所也拟定了一份《规划纲要》,名为“学有所教——为制定《规划纲要》提供的六十条建议”。
“这些建议我们都会参考,有些好的建议也会吸纳到调研报告中。”一位参与到《规划纲要》起草的人士表示。
除了11个重大战略专题调研组拟定的调研报告之外,教育部还在今年2月6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推出了20个“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重大问题”,请社会各界“出硬招、实招、新招”。“现在,这些热点难点问题也形成了报告,一共是20个,与战略专题的36个子问题,加一起总共56个子报告。”上述人士表示。
与专题调研报告起草同时推进的,还有《规划纲要》的文本起草。此项工作主要由工作小组中的“文本起草组”负责。
据一位见到过《规划纲要》文本的人士表示,目前的《规划纲要》的文本“大概有3万字”,对于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诸多层面都有所涉及,比如说“确定了到2020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毛入学率等硬性指标”。
“但是比照此前的调研报告,《规划纲要》文本中更多的是采用模糊的表述方式,留有一定的空间与余地。对于一些两难处境的问题,也多采取了渐进的思路。”该人士亦坦承。
“我估计这次领导从外地调研回来,会带着地方的想法的。因此,《规划纲要》的文本可能还会有相应的变化。”教育部一位内部人士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