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据法国一家主流媒体报道,在伊朗和朝鲜等国的战略弹道导弹技术不断取得进步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开始思考防范这种新威胁的最佳方式。法国《费加罗报》6日就此刊登一篇署名文章説,建立“反导盾牌”就是为了对付伊朗和朝鲜等国。
文章摘要如下:
北约国家2008年4月在布加勒斯特峰会上曾表示支持美国的反导防御计划,可是在斯特拉斯堡峰会要讨论的一个问题上却产生了分歧:就是考虑有没有可能出资建立一个美国反导计划的补充系统,因为美国的反导系统只能保护80%的欧洲大陆。由于伊朗核计划取得了进展,北约国家开始意识到南欧从今往后进入了德黑兰的射程范围。面对日益增加的弹道导弹扩散的威胁,欧洲急于未雨绸缪。北约一位负责人彼得弗洛里最近,在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组织的专题研讨会上表示:"尤其让人担忧的是武器扩散、政治动荡和意识形态的相互影响。"
反导防御计划长期以来一直陷于意识形态的激烈争论之中,有人全盘接受,有人明确拒绝。如今它开始进入操作阶段。2002年在布拉格,北约同意建立旨在保护成员国海外作战部队的"战区"反导系统。可是北约国家一直在考虑建立这样一个更加庞大、更加昂贵的反导系统来保护领土和国民值不值得。
2007年1月,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盾牌的计划引发争议。为了使部署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的美国领土保卫设施更加完备,华盛顿宣布要在波兰设立10个导弹拦截装置,并在捷克设立雷达系统。这个"第三基地"针对的目标是伊朗。伊朗在继续开发自己的弹道导弹和核计划,内贾德总统还亲口声称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
今年2月,伊朗用自己制造的"使者2"号火箭发射了一颗轨道卫星,证明了伊朗运载火箭的进步。伊朗从此有能力制造足以把卫星送上太空的两级运载火箭,成为这个俱乐部极少数成员中的一员。而且德黑兰生产的"流星3"导弹射程达到2000公里,可以打到以色列。朝鲜的远程导弹,理论上可以打到阿拉斯加,因而也赶上了伊朗的水平。当什叶派的伊朗拥有核弹的那一天,其他中东或亚洲国家(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也会决定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华盛顿还要提防所有这些国家。
美国的建议令莫斯科愤怒不已。俄罗斯认为反导计划是"对俄罗斯的侵犯",威胁要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在古巴部署轰炸机予以回应。俄罗斯常驻联合国大使德米特里罗戈津在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的研讨会上说:"美国应该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是冷战后首次把战略武器系统部署在我们的边境附近。有关伊朗威胁的论据被夸大了。美国喜欢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不过在一个多极世界中,不能只考虑一个国家的意见。"
在西方,所有人都相信:俄罗斯提出的理由首先是政治性的,它自己也在改进在莫斯科周围部署的"橡皮套鞋"战略反导防御系统。英国议员伯纳德詹金揭露说:"俄罗斯把反对反导盾牌当作外交武器,以便恢复它在东欧的影响力。"如同俄罗斯2003年在伊拉克危机期间所做的一样,这是莫斯科分化盟国的又一次机会。因为就连俄罗斯专家也认为:这种防御盾牌不足以抗拒来自莫斯科的核打击......"布瓦亚尔要塞综合征"
奥巴马刚到白宫上任就命令对反导系统重新进行全面考虑。在继续实施该计划之前,他尤其要确保该系统在技术上是成熟(尚不能肯定),在资金花费上是合理的。受金融危机拖累而变得犹豫不决的北约欧洲成员国松了一口气,对奥巴马的作法使他们有更多时间思考表示欢迎。但是近日奥巴马明确指出,只要威胁、特别是来自伊朗的威胁仍然存在,"我们就将继续部署这一系统。"
至于法国,它对反导防御系统的立场一直不甚明朗。密特朗和希拉克担心"盾牌"会影响更为有效的核威慑。2008年3月,萨科齐在瑟堡的演说体现出更加灵活的法国立场,他表示反导系统不会取代核威慑,反而会补充核威慑。在2008年出版的最新国防白皮书中,太空领域特别是旨在监测弹道导弹发射的预警计划被视为优先任务,并获得追加资金。
目前真正至关重要的是重建全球威慑。全球威慑在"911"事件之后开始出现,由于伊朗和朝鲜等扩散国家的增多,还由于恐怖组织等非国家敌对势力的增加,全球威慑已经变得必不可少。因为很多人担心二战以来一直保障欧洲和平的核威慑,面对拥有弹道导弹和核能力的"流氓国家",其有效性正在减弱,甚至无法再完成使命......在很多国家投身于发展弹道计划的时候,我们还得对付那些不能完全被核威慑所覆盖的威胁,特别是不带核弹头的导弹。反导系统不是一种与核威慑竞争的系统,它是对核威慑的补充。
但是要想自卫,造剑历来比造盾牌省事。支持反导系统的人警告要留心"布瓦亚尔要塞综合征"。要塞建在奥莱龙岛不远处,目的是保护该地区免受英国水军的侵扰。最初的建设方案是1801年提交给拿破仑的,但是1850年要塞才完工,而这期间敌人的大炮射程已经提高了一倍,要塞因而失去作用......一位参加过阿里亚娜火箭建设的航空航天工程师愤怒地说:"我害怕反导系统也会出现类似情况:那些认为没有几个国家可以赶上我们,或者伊朗拥有核武器后会变得理智的人都错了......我们喜欢忘记当年的冷战其实是个奇迹。"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