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演习正逐渐常态化,并从印度洋向西太平洋海域延伸 4月26日,美国、印度和日本的海军力量在日本冲绳附近海域展开“马拉巴尔-09”海上联合演习。虽然这不是日本方面首次参加此类演习,但此次演习却充分说明,美、印、日三国的海上联合演习正在走向机制化,凸显三国军事合作升温背后针对中国的企图。
派出精锐作战力量 据美国《海军时报》报道,“马拉巴尔-09”海上联合演习从4月26日持续到5月3日。美、印、日三国均派出了精锐海军力量参演。
据悉,参加此次演习的美海军力量包括: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指挥舰、“菲茨杰拉德”号和“查菲”号导弹驱逐舰、“海狼”号核攻击潜艇以及各种P-3C海上巡逻机和SH-60型直升机。印度海军则派出由“孟买”号导弹驱逐舰、“蓝威尔”号导弹驱逐舰、“坎嘉尔号”导弹护卫舰与“乔迪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特遣舰队参加。印度的这支特遣舰队刚刚参加完在中国青岛举行的中国海军建军60周年庆祝活动。演习将重点围绕反潜和水面作战训练、射击训练、防空训练以及搜寻训练展开。
此次美国派出的参演舰队,是美国海军海上作战的主要力量。其中,“蓝岭”号是代表美国海上综合作战指挥能力最高水平的两栖指挥舰。“菲茨杰拉德”号代表了美国驱逐舰的最高水平,上面装备了“宙斯盾”系统、56枚“战斧”导弹,以及“标准”SM-2MR型舰空导弹和“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海狼”号核攻击潜艇则是美国冷战尚未结束之时开始研制的一级多用途攻击核潜艇,不仅可执行反潜、反舰、对陆攻击、布雷、护航等多种任务,而且创下水下航速最高、隐身性能最好、机动能力最强等多项纪录。该型核潜艇刚刚参加完3月份在冲绳海域举行的日美海军反潜演习。
三边演习渐成机制化 “马拉巴尔”系列演习自从1992年就已经开始,最早仅限于美印两国,旨在加强两国军事合作。在2005年的演习中,印美两国出动航母战斗群,在阿拉伯海西北部水域展开大规模演习,演练科目除反恐、反走私、海上封锁等传统科目外,还囊括了模拟空战、防空、护舰、反潜、地对空和地对海战术演练等通常是盟国之间才能演练的内容。
日本并非第一次参加“马拉巴尔”演习。早在2007年9月于孟加拉湾举行的“马拉巴尔-07”演习中,日本海上自卫队就曾派舰只参加。另外,此类演习也不是第一次在冲绳海域举行。2007年4月,印度海军曾派遣远洋舰队,与美国海军在日本冲绳外海举行过“马拉巴尔-07”第一阶段演习。
有分析指出,今年的演习呈现出一个趋势,那就是美、印、日三国的联合海上演习正在走向机制化,未来三方可能将更加频繁地举行此类演习,从而提升三国的军事合作水平。正如美国第七舰队司令约翰·伯德所说,演习为美国海军提供了“与两个最重要的地区伙伴共同提升军事操作性并制订海上行动程序的机会”。
钳制中国在西太军力 一些印度学者认为,“马拉巴尔”演习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美印两国的海洋利益。美国希望在印度洋地区寻找一个战略伙伴,确保海上运输线的畅通和美国的区域利益。而对印度而言,其争霸海洋的雄心已经从印度洋延伸到波斯湾和西太平洋地区,这需要美国的配合。但是,随着日本加入“马拉巴尔”演习的常态化,该演习正逐渐从印度洋向西太平洋海域延伸,其针对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
日本防卫大学情报图书馆馆长村井友秀赤裸裸地指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不断攀升,由于美国正深陷阿富汗与伊拉克两场战争之中,因而希望日本和印度作为其“民主伙伴”来共同应对这一态势。
村井友秀还称,中国的远景目标是把西太平洋地区纳入其影响范围之内,为此,中国正在增加部署核潜艇,以抗衡美国海军,这一动向引起了美国的高度关注。而印度和日本对中国也存在同样的担忧。印度认为,中国为了保护石油供应线路,正在缅甸和巴基斯坦援建港口,这对将印度洋视为势力范围的印度而言是一种威胁,印度希望将其影响力扩展到中国东海地区来制约中国。日本也对中国在西太地区的军事力量高度警惕。正是基于这种共同的利益,美、日、印三国才走到了一起。
《日本经济新闻》认为,美、日、印联合海上演习的背景是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化。中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海军力量的强化,其在太平洋和东海的活动十分活跃。因此,日美一直在试图吸引与中国毗邻的“民主化”国家印度,共同强化东亚地区安全保障机制。
新闻延伸 / DEPTH 暗中推动 “亚洲版北约” 日本《福井新闻》分析说,“马拉巴尔”演习除了牵制中国的目的外,也可以被看作是日本强化日美印澳四国关系的一环。《亚洲时报》则认为,这似乎预示着“亚洲版北约”已经初露端倪。
最近几年,由印度学者纳拉帕特提出的缔结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为核心的“亚洲版北约”的概念曾引起轰动,虽然这一概念并未转化成行动蓝图,但一些涉及到的国家一直在积极推动该想法走向现实。比如美、日、澳之间已经互相成为盟国关系。印度也在暗中提升与这三国实质性的军事合作关系。
很显然,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类似北约的集体安全机制,是要“围堵”中国的崛起,“平衡”中国军事现代化所产生的外在影响力。(杜克)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