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北京”隆重召开
千龙网讯 4月28日,以"籽种产业与生物技术"为主题的"第二届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北京" 在北京五洲皇冠假日酒店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国的参会代表,围绕"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籽种产业及其应对策略"、"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农业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据悉,"第二届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北京"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村发展中心、北京市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共同承办。本次峰会是第一届峰会的延续,并紧密结合了当前金融危机、粮食安全、转基因技术等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创始人兼主席Clive James、国家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马淑萍、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Joseph J. Jen、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田间作物部主任兼中加农业生物技术工作组加方主席Dr. Stephen Yarrow、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伟光、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农业局局长赵根武、北京市农业局副局长马荣才、北京市农业局总农艺师郑渝等出席会议并就如何利用科技,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进一步推动籽种产业发展展开探讨。
与会外国专家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农业生物技术以其独有优势,成为应对粮食危机、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籽种产业处于农业价值链的上游环节,是农业的高端高附加值区域。各国要想避免粮食安全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就必须抢占农业发展的至高点--籽种产业。
在籽种产业里,转基因育种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伟光在报告中指出,2008年,全球共有25个国家1330万农民种植了1.25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200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市场价值高达75亿美元,约占全球商业籽种市场的22%。在我国,自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后,我国科学家围绕常规育种难以解决的农作物品质、生物抗逆性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研究,同时针对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的转基因安全问题开展试验。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专家介绍,目前北京已培育出抗旱玉米、超高产Ⅱ系杂交小麦、设施专用蔬菜等一批新品种。其中,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支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培育的雨养旱作玉米新品种已在京郊推广应用了200多万亩,培育的京科糯2000玉米品种以1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北京农科玉育种开发有限公司。
实践证明,籽种产业的突破,必然带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北京市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北京将启动籽种产业科技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北京籽种产业体系,培育种业新业态,大幅提升北京籽种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北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籽种产业科技行动计划的具体目标是,建成全国种业企业交易创新中心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种业孵化器,发展籽种(种苗)产业基地35万亩,每年培育出适合北京栽培(饲养)的作物及畜禽优良品种(品系)30个以上。其中,2009年发展籽种(种苗)产业基地20万亩。
届时,做大做强首都籽种产业将不再遥不可及,北京将成为全国籽种的育种中心、展示中心、交易中心,成为中国的"种都",最终发展成为亚太种业的创新服务中心和世界主要种源中心。籽种农业的做大做强,必然带动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的全面发展,最终促进北京现代都市农业目标的全面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