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金融中心尚需内外兼顾 本报记者 王进
29日,推动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政策引擎”——《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正式公布。有关专家在就《意见》中提出的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机构体系等关键问题解答中国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上海拥有良好的金融基础和包括政策在内的综合优势,不过要在10年左右时间内建成国际公认的金融中心,必须在内外两个主要瓶颈上寻求突破,内部短期内成功培育包括各种广义金融产品在内的金融市场,外部在防范恶性金融风险的监管体系方面取得突破。
瓶颈因素 能够成为“金融中心”建设的第一候选人,上海拥有的比较优势毋庸置疑。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铁男表示,上海在金融市场体系、行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十分突出,是我国内地地区最具条件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大都市。
不过,上海也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金融短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表示,全国性金融机构和国家部级大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的事实和证券市场的内在脆弱性,阻碍了上海发展成为金融中心的步伐。我国的社会分工水平低和地区经济分割状态,也制约了这一中心地位的提升。此外,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积累,使得中央政府在金融业对外和对内开放,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在金融衍生市场发展和资本账户人民币可兑换等方面的改革和进展显得十分谨慎。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奚君羊表示,当前上海比较突出的是金融市场不发达,交易品种太少,虽然在QFII和QDII方面有了突破,但整体开放程度和广度还十分有限。要在十年左右时间内完成西方国家百年走完的金融发展历史,取决于较快实现金融市场化和体制破题。
寻求内外突破
在对内推动金融机构运行能力的提高和市场的丰富方面,奚君羊表示,上海应该充分利用中央允许先行先试的权限,对一些阻力较小的品种和市场立刻进行梳理和发展,比如人民币国际化的试点就是可以较快实施的抓手。他认为,现在各方对为狭义金融业务配套的律师、租赁、BOT、IT外包等广义金融业务重视不够,而这个领域的障碍较小,上手较容易,可以率先推动。潘英丽表示,上海可抢占产权交易市场的制高点,构建以上海为核心的全国一体化产权交易市场和企业并购中心,推动跨地区的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同时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顾问等社会中介行业也将得到发展。
至于在市场监管和利益平衡方面,奚君羊表示,当前金融风暴的确加大了有关各方对推出新金融产品的顾虑。不过中国主流金融机构多为国家持股或控股,与为追求高风险而疏于防范的西方金融机构有所不同。完善的监管体系这一“保护伞”一旦率先建成,完全可以较严密地规避恶性金融风险,推动新兴金融产品的出台和人民币的国家化。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尧金仁表示,可扩大驻沪金融监管部门的管理权限,并进行金融混业监管试点。针对各地区利益博弈问题,还可建立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各省市共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合作机制。潘英丽也表示,长三角可先行引入国内贸易组织(DTO)框架。借鉴WTO的很多贸易协调和利益平衡机制,构建长三角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平衡的制度框架。
与专家们的意见相一致的是,目前,上海已经制订了协调机制下的重点工作推进表。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2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后要在国家层面协调机制的指导和协调下,根据整个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在每年或者近期确立一批重点推进的工作。
《意见》为上交所指明发力点
本报记者 周松林
国务院4月29日正式发布的《意见》,不仅为上海证券市场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而且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措施,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业务和发展目标直接对应。《意见》甚至明确表述,要“逐步加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主板地位和市场影响力”。业内专家认为,《意见》的出台,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意见》的许多具体内容,为上交所的进一步发展直接指明和提供了发力点。
《意见》对金融和证券产品的创新,特别是衍生产品的创新,明确表明了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产品创新,包括衍生产品创新,一直是上海证券交易所谋求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但也是其心头之痛。近年来上交所的ETF产品发展迅速,但从十几年前的“327国债事件”,到近期的权证风波,显示出上交所的产品创新之路困难重重。《意见》的出台无疑为上交所的创新之路扫清不少障碍。
不久前,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曾表示,创新是市场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上交所近年来一直坚持的重要市场战略。2009年上交所的创新工作重点仍然放在推动产品创新和交易机制创新方面。要大力发展ETF市场,力争年内推出沪深300ETF,同时将推出行业ETF、债券ETF等,丰富ETF系列产品,并争取年内推出REITs产品。同时还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上交所权证管理办法,规范和强化权证市场管理;在规则制定、业务办理、操作流程、技术系统、日常监管等方面全面做好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工作的准备工作,争取尽早出台。
此外,业内专家认为,虽然证券市场目前最值得期待的创新衍生产品股指期货将由专门成立的中金所推出,但上交所在ETF期货、期权以及股票期权等产品上,仍有巨大的拓展空间。从国际市场经验看,期权产品的市场容量不亚于股指期货。值得一提的是,上交所酝酿多年的新一代交易系统将在年内正式上线,其先进程度、对多种业务和交易模式的容量,都是国际第一流的,将对上交所的产品创新和交易机制创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张育军今年初也曾强调,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实际需求,逐步、有序释放新一代交易系统丰富的业务功能。
上海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意见》的另一个亮点。据记者了解,上交所近年来一直在研究推进交易所的国际化发展,并且提出了创设国际板、吸引境外一流企业来沪上市的设想。作为前期步骤,目前H股的回归和A股、H股的同步发行已经实现,但红筹股回归的进展却不顺利,创设国际板似乎更为遥远。专家认为,其实境外企业来沪上市,或以类似CDR的方式登陆A股市场,并不存在根本性的障碍。而且有不少国际大企业有来沪上市的愿望,上市资源也不成问题。比如纽交所、汇丰银行等都明确表示了到上交所上市的希望,并且就此与上交所做了初步接触。此次《意见》的出台,无疑将为上交所国际板的推出提供巨大的支持,清除有形无形的障碍,上交所国际板的推出,或许并不是一件遥不可期的事。
在与香港市场的合作方面,目前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都已在香港推出ETF产品挂牌上市,香港投资者可通过这些ETF产品直接投资A股。据悉,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已经开始合作研究在上交所推出与恒生指数挂钩的ETF,实现“港股半通车”,内地投资者将可以通过上交所的恒指ETF投资香港市场。
《意见》还提出,要促进债券一、二级市场建设及其协调发展,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这对于上交所债券市场的发展无疑是一大福音。自从“327国债事件”以后,商业银行被禁止进入交易所债市,上交所的债券市场一直处于萎缩、停滞状态,形成了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极不平衡的局面。《意见》的出台,不仅将使上交所债市快速发展成为可能,而且也将对中国形成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编者按:《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4月29日正式发布。这不仅对上海经济转型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部署。此前,中国证券报就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多次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29日又以专版形式率先报道了《意见》的主要框架内容。今天,本报六位资深记者对《意见》进行深入解读,全面勾勒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多方位突破的方向和路径。
人民币跨境结算 债市互联互通 发展并购贷款
上海金融创新再升级
本报记者 高改芳
到2020年,伴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建成,我们或许将重新定义“银行”——企业和个人不再是存钱、借钱的时候才想到银行,而是像逛超市那样到银行选择自己需要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而银行也将像超市那样能够提供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海量产品和服务。
在上述目标实现之前,国内银行首先要做的是和企业共同完成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
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在29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试点,目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抓紧准备:一是确立一批企业率先参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二是商业银行结算体系做好准备。屠光绍明确表示,目前在上海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的条件都已经具备,近期就可能推出。
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推广,银行的产品线将更加丰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将随之提升。而上海多功能金融中心的形成,特别是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将为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试点、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化提供基础支持,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任务中,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被浓墨重彩地提出。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处在发展初期,在发行方式、发行和交易规模以及交易品种上与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相比都有十分明显的差距。如果剔除国债,企业债规模非常小。这直接导致了以债券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在我国不够发达,导致企业无法通过发债来进行低成本融资。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结构一方面导致企业对银行的严重依赖,不利于企业分散融资风险,企业也不能享受到通过公开上市实现股权多元化和接受公众监管的好处;另一方面,也形成了银行对贷款利息收入的依赖,从而容易导致信贷风险集中,不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意见》明确,要开展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为企业并购活动提供资金支持。记者从上海银监局了解到,自去年底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以来,在2月份以来,沪上工、建、交3家银行接连行动,向其客户的并购业务提供并购贷款共计20亿元。这表明,上海银行业已经以操作层面快速推进的姿态,在并购贷款业务的拓展上做出了积极亮相。
航运中心:
以综合试验区带动突破
本报记者 徐晓巍
国务院29日正式发布《意见》并提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部署,其中发展综合试验区和船舶金融服务的措施成为最值得关注的看点。
《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及国际航空枢纽港,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
上海市副市长杨雄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金融危机对上海港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这次国务院出台这个文件,对于上海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非常及时。在下一步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快集疏运体系的建设,包括水水中转,也包括铁路的运输,以及公路的运输网络。”杨雄表示,这些政策措施都有助于确立上海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意见》提出上海将大力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船舶技术等各类航运服务机构,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延伸发展现代物流等关联产业,不断完善航运服务功能。
此外,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发展综合试验区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如将中资“方便旗”船特案减免税政策的执行截止日期由2009年6月30日延长至2011年6月30日。对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内的航运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内的仓储、物流等服务企业从事货物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允许企业开设离岸账户,为其境外业务提供资金结算便利。在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和有效防止骗退税措施前提下,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鼓励在洋山保税港区发展中转业务。
对此,杨雄指出,“同时我们充分认识到,光有硬件建设还不行。这一次国务院文件当中也明确,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快航运服务体系的建设。这将是我们今后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中之重。这一次国务院文件中还明确提出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要求,提出了很多在航运服务业建设过程中先行先试的内容,这对我们加快建立综合航运服务体系将有极大的推动。”
《意见》提出上海将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支持开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对此,上港集团董秘姜海涛表示,上海一直比较缺乏高端的航运金融服务,这次《意见》都已提出,这对港口实体的发展,对航运上游产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股指期货有着落 原油期货望突破 本报记者 李中秋
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期货市场成为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坐落着两家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中金所承载着建立和发展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重任;上期所肩负着为国民经济保驾护航,努力建设成为亚太时区主要商品定价中心的重要战略目标。
有关人士表示,为深入落实国务院文件,一些新的产品和工具都会不断推出,其中包括股指期货。而且,上海“两个中心”的建设中提到的金融产品创新,也要又好又快。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为中金所有序推出股指期货定下基调。
根据中金所规划,在股指期货推出后,还将在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产品开发步骤,形成包括股指期货及期权、国债期货及期权、外汇期货及期权在内的产品体系。
在商品期货市场建设中,“加大期货市场发展力度,做深做精现有期货品种,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产品期货,支持境内期货交易所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探索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该项内容意义深远。这意味着,发展原油期货将从此纳入规划。
遗憾的是,在国内已经上市的期货产品中,原油期货成为唯一空缺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推出单纯的关内原油期货受到两方面的制约。其一,海关内原油炼制能力有限,其二,从市场化的角度讲,虽然根据WTO协定我国将逐步放开原油市场,但价格还没有完全放开,关内的贸易活跃度依然很低。因此,如果单纯进行关内原油期货交易,交易品种和交易量都将受到限制,更难以发挥期货市场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功能。
而“支持境内期货交易所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探索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的政策,恰好为推出原油期货交易扫除障碍。近年来,上期所一直在积极研究筹备包括原油期货在内的系列石油期货品种,其中,原油期货拟采用离岸交易模式。
离岸交易的好处在于,主要的石油机构、石油投资者能够自由地参与交易,离岸交易原油期货的交割可以在保税仓库进行,各类投资者可以在外汇管理机构授予一定的外汇额度内,自由地参与交易,同时,这种外汇流动也是可控的、有序的。
上海保险业建议
设立专门航运险发展和监管机构
本报记者 黄俊峰
跟先前预期的一样,大力发展保险业成为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9日,国务院下发的《意见》不但对未来上海保险业的发展作出了宏观长远规划,而且还具体点名应该优先加快发展的三大保险业务:航运保险、再保险和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
就保险业如何更好地为上海“两个中心”保驾护航,各方早就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规划。有关保险业内人士建议,中央政府授权上海成立航运险发展和监管机构,以便更加高效地推动上海尽快成为国际航运险中心。
保险专家表示,世界公认的航运中心英国伦敦,拥有发达的法律体系、完善的中介机构和服务、顶尖的海事、国际贸易和国际法律人才等,这些软环境,才是伦敦国际航运中心大舞台上最闪耀的星光。
要在全球几大航运中心航运保险已经非常完善和发达的背景下,上海要想后来居上,抢到一定市场份额,逐步树立国际航运险业务中心地位,就必须在航运险软环境建设中尽快与国际接轨。航运险的国际化程度决定了一切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客观需要一个专业而独立的专门机构牵头。
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简单说就是老百姓自己出钱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在税前扣除这部分保费,从而享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退休后在领取保险金时再补交税款。业内人士建议,这个试点应该在全上海铺开,针对所有上海常住人口,包括外来民工。
其实,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在保险业内已经呼吁多年,这个险种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力,可以弥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市场化程度低的缺陷,从一定程度上化解我国未来面临的老龄化社会的养老压力。
对于上海应该通过税收优惠吸引更多保险机构和人才的建议,上海相关职能部门人士表示,国外很多保险机构看好中国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即使没有特别优惠政策,他们也愿意到上海来。
“现在上海高端的金融保险人才主要来自港台,今后为吸引欧美顶尖金融人才到上海工作定居,上海方面可能会考虑出台优惠政策。”该政府人士认为,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离不开国际化人才,上海正通盘考虑改进软硬环境,吸引全球高端金融人才到上海安居乐业。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