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清柏
编者按
劳动光荣。肩负推进“两个加快”的历史使命,广大劳动者如何用双手托出灾后美好新家园,如何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贡献?火热的劳动场面是回答,澎湃的奋斗激情是见证。
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一组展示劳动者风采的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张宏平
聚光灯下,很少着正装的杨清柏特意穿了件灰色西服,打上暗红色的领带,巴山汉子在这一刻显得文静。4月28日,在成都面对镜头和记者连珠炮般的发问,他不好意思地说:“还是走在山路上踏实。”
此刻,数百公里外的光雾山依然烟雨弥漫。海拔1800多米的省道成(都)南(郑)路陈家山段,方圆10公里无人烟,11公里路段,上下九曲十八盘,高路入云,人称“鬼门关”,南来北往出川入陕的车辆川流不息。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每天早上8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江县光雾山养护站站长杨清柏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生活:巡路、解难。
从1985年到2009年,24年一晃而过,头发变得稀疏,岁月的痕迹爬上面颊——那11公里山路,早已嵌入杨清柏53岁的生命。
一把铁铲,一本书,浓缩不尽24年道班情
杨清柏的额头上,有一道浅浅的伤疤。
22年前的夏天,一夜暴雨致山崖突然塌方,18辆车被困陈家山。道班班长杨清柏马上组织道工直扑现场。抢修中,一块碗口大的石头砸在杨清柏的安全帽上,帽子被砸出一个洞,他当场昏倒在地,送往医院后,伤口缝了21针。
“既然干上这行,就得有付出,哪怕是生命。”回想起那次经历,杨清柏平静的话语中蕴含着无畏。
1980年4月,接过父亲的养护接力棒的杨清柏被分到南江红顶道班。父亲送他一把铁铲,一本《为人民服务》的书,嘱咐儿子:“认真做事,老实做人。”
5年后,杨清柏主动请缨去最艰苦的光雾山道班锻炼。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4年。
民谚这样描述光雾山陈家山段:“陈家山入云端,长年刮风是便饭,半年冰雪冷死人,紫外光照变黑人,方圆20里无人烟,一年难吃新鲜菜,半夜野狼叫得欢,5个男人抱成团”。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杨清柏和4名养路工人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着这条山道,清沟、填坑、排险……饿了吃干馍,渴了喝溪水,从不叫苦叫累。
去年初的冰雪灾害,光雾山路段积雪达1.5米。杨清柏和养护人员铺撒防滑沙、工业盐、垫稻草、铲积雪,爬冰卧雪,安全护送旅客2万余人次、车辆8300余车次。汶川地震后,陈家山11公里路段泥石坍方达1.7万立方米,为配合装载机清理路障,杨清柏每天工作12个小时,连续25天不下火线。
每年,陈家山霜期长达半年,有时候晚上出去巡查,眉毛、鼻子上会结一层薄冰。偶尔,杨清柏脑中也会闪现一个念头:还是山下好啊!无法排遣时,他就对着山唱歌,或者大喊。即便如此,杨清柏还是舍不得离开陈家山。2004年4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考虑到他身体吃不消,组织上欲调他下山搞工会工作,他急了,“陈家山我最熟悉,过往司乘人员需要我,隧道不通,我不下山!”
一块告示牌的四次变迁,见证不褪色的精神
“过往司乘:有困难请找共产党员杨清柏”——在光雾山道班门口处,竖着一个很打眼的红色告示牌。
还是在2002年,一天,路过的驾驶员刘澈发现,道班房子的窗子上贴了一张红纸,上面写着:“过往司乘:有困难请找共产党员杨清柏”。
几个月后,经历风吹霜打的红纸褪色,杨清柏干脆将纸撕下,换上铁牌,用红色的漆写上这行字。红漆脱落,他又将铁牌换成木牌。今年3月,他跑进县城制作了一块双面夜光大铁牌,还贴上自己的照片、联系电话。
一块告示牌的4次变迁,见证了陈家山环境的恶劣,也见证了共产党员杨清柏的本色——虽历经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冰霜考验,但本色不改,精神不倒!
“我亮出党员身份,不图名,不图利,只想为人们提供方便。”杨清柏道出朴素愿望。
4月26日晚,一辆川R牌照的大货车拉着一车水果从西安开往南充。在养护站加水时,杨清柏突然发现货车的一个轮胎坏了,但方圆数公里没有修车点,司机急得团团转。“别急,有我呢。”杨清柏将卸下的轮胎绑上摩托车,急匆匆往15公里外光雾山镇赶。等到修好轮胎回到养护站,已是次日凌晨1点多,司机握着杨清柏的手,感动地说:“有你这样的共产党员,我们一百个放心!”
去年“9·13”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后,杨清柏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27名抢险队员连续工作8个多小时,直到次日零点,汗水、血水、泪水湿透衣衫。群众纷纷说:“谢谢!”杨清柏说:“这是我们养路工人应该做的。”
“有难必帮,有险必抢,有伤必救。”24年来,杨清柏救助过许多伤员,抬过不少死者,有人说他就是一辆奔驰在路上的“救护车”,不分熟人生人,随叫随到。数不清的司机、旅客在牌子前或道班门口燃放鞭炮谢恩,杨清柏却说:“那些鞭炮是放给党组织的,我只是尽了一个党员的职责。”
10个温水瓶,10个泡菜坛,热了过往司乘的心
去年春运期间的一个深夜,一辆陕西大客车抛锚在离道班1公里处,车上28名旅客饥寒交迫。司机赶到道班求援,迎接他的是一对和蔼可亲的夫妻——杨清柏和妻子何国华。何国华赶忙生火做饭,杨清柏则赶去修车抢险。等到旅客吃完饭,车也修好,28名旅客高高兴兴地上路了。“这里就像我们的家一样温暖。”驾驶员蔡林太说。
“他最苦。我不支持他谁支持他呢。”2004年,实在“看不惯丈夫饱一顿饿一顿”的何国华,拖着带病的身子来到陈家山道班,当起了贤内助。
陈家山山高路陡不说,周围根本没有住户,一年四季吃不上新鲜蔬菜,各种副食品也要从几十公里外的上两镇购买。为更好地服务南来北往的车辆,杨清柏和妻子利用工余时间开荒地种菜,但山实在高,毫无收获。夫妻俩只好下山买回10个温水瓶,10个泡菜坛子,以咸菜代替新鲜蔬菜。
冬天是陈家山最难熬的季节,冰天雪地里,来往司乘人员渴望有一个小憩的驿站。一天深夜,一名被冻得瑟瑟发抖的驾驶员撞进屋来,口中不停地说:“冷死了!冷死了!”吃完一顿暖身暖心的饭后,驾驶员感动地说,“你们这是在积德啊!”
一到冬天,夫妻俩就提前准备好取暖木材,备足米、面、副食等,而光雾山养护站也被称为抢救站、食堂、旅馆,夫妻俩当起了抢救员、炊事员、勤杂员,甚至路标引导员。
去年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大批返乡民工步行从汉中到桃园翻越陈家山。路过光雾山养护站时,杨清柏夫妇每天接待120余人吃饭取暖。杨清柏还用谷草裹成绳子,给农民工拴在脚上防滑用。就这样,迎来一批,送走一批,又迎来一批……他们的身影,成为过往人们心中家一般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