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难、取暖难、吃水难、用电难、洗澡难、如厕难”,曾经如一座座雪山,横亘在西藏军区各级领导面前。
如今在雪域边关这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设施配套化、功能多元化、环境生态化”的哨卡,矗立在地球之巅。
这变化的背后,体现了西藏军区党委机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关心基层、关心边防、关爱士兵”抓部队建设指导思想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边防官兵驻地海拔越高,越要用现代科技、先进材料,打造"世界屋脊"上的营盘” 今年大年三十,海拔4400多米的乃堆拉哨所官兵迎来最令他们难忘的一个除夕:官兵从住了几十年的低矮陈旧、土石结构的简易平房,搬迁到保暖节能、功能齐全的二层楼房。
走进新居,官兵们东转转,西瞧瞧:墙上挂的温度计指数停留在18℃位置上,恰似内地阳春三月;宿舍里花草飘香,学习室里荧屏闪烁,令人很难相信这里是风雪边关。团营房股助理员张君介绍说:新营房不但美观坚固,而且墙面采用了现代高科技聚胺酯硬发泡和高级保温材料,阳光棚采用进口双层罗普斯金保温材料,既能阻止热量散失,又能抗击8级以上大风。
西藏军区边防一线班排哨点平均驻守在海拔4300米以上的高寒缺氧地区。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加之受大风、暴雪、冰雹等恶劣天候影响,许多哨所房屋使用几年后便出现地基下陷、墙体冻裂等情况。
“边防官兵驻地海拔越高,越要用现代科技、先进材料,打造"世界屋脊"上的营盘!”2007年5月,西藏军区在成都军区的指导协调下,组织20多位建筑、电力等部门的专家,先后10多次奔赴西藏边防调研,赴东北漠河、新疆神仙湾等驻高寒地区部队取经,把“实验室”设在雪山哨所,先后开发20多项新材料、新工艺、新手段,较为彻底地解决了边防住房难、取暖难问题。目前西藏边防一线哨卡官兵全部迁入新居,室内温度平均提升了5-10℃,同时节省能源30%。
海拔5300多米的查果拉哨所,虽然年平均气温为-9℃,可夏季白昼温度很高,地表下的永冻层时常出现软化、松动现象,哨所地基极不稳定,经常是前一年维修扶正,后一年又东倒西歪。怎么办?营房部门大胆引进青藏铁路成功破解冻土层难题的做法,经过反复论证、试验,采用片石气冷、铺设遮阳棚和深挖灌浆“三合一”技术,终于解决了困扰官兵50多年的高海拔地区边防哨所地基塌陷难题。该技术推广应用后,西藏一线哨所全部由“雪山高脚屋”变成了保温、防潮的二层楼房。
“力戒治标之举,克服短期行为,必须从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入手,寻求破解边防建设难题的治本之策” 在西藏军区后勤部营房处“边防一线班排哨点电力分布示意图”大电子屏幕上,80多颗小灯泡不断地闪烁,宛如一颗颗明珠点缀在雪域边关。营房处的同志兴奋地告诉记者:每一颗小灯泡,代表的是一座风能光能互补发电站或小型水电站。截至今年年初,西藏所有一线班排哨所已全部用上了长明电。
西藏边防哨所驻守在高山之巅,用电极为不便。靠燃油发电机发电,发电机在严重缺氧的环境中易出故障,晚上通常只能供电1个小时,官兵们只能点酥油灯或蜡烛照明;他们也曾试图把“光明”从山下牵到山上,可仅一个哨所所需的电路线材就要耗资数千万元,西藏自然环境恶劣,电线杆又极易被狂风刮倒。
“力戒治标之举,克服短期行为,必须从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入手,寻求破解边防建设难题的治本之策。”西藏军区领导组织带领机关人员蹲卡住班,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因地制宜、科学解决”的方案——把高原充足的日照、肆虐的狂风变为服务官兵的有效资源,充分利用光能和风力为哨所发电。2007年以来,38套技术先进的风能光能互补发电设备,相继落户雪山。
在日东哨所,自安装风能光能互补发电设备后,官兵们不再看老天爷的脸色用电,充足的阳光和8级左右的风力带动发电设备,把清洁的能源稳定地输送到班里,满足了官兵工作、生活的用电需求。他们还在水源充足的地方,陆续建起了46座小型水力发电站。如今的“雪域孤岛”每到夜晚,都是光明一片。
水是生命之源。由于哨所大多坐落在高山,地势陡峭,远离水源,官兵几乎常年靠背水或化雪取水。军区营房部门根据哨所雪季漫长、阳光充足的特点,经过反复实验设计,创造性地提出依傍哨所修建蓄水池,用高科技保温材料包裹池壁、在水池上方搭建阳光棚,利用阳光融化冰雪的具有西藏高原特色的“阳光水窖系统”方案,一举结束了哨所吃水难、用水难的历史。各级还为水窖配备了净水器,通过磁化、消毒水源,让官兵喝上了干净卫生的饮用水。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事关战士切身利益的"小事"放大看,想得细些再细些,做得实些再实些” 3月17日上午,在海拔4900多米的詹娘舍哨所新建的室内保温厕所门口,已在哨所工作了7个年头的三级士官杨军刚向记者展示了一条磨得有点发白的背包绳。
“这可不是一条普通的背包绳,是我们哨所官兵上厕所时用的一条"保险绳"”。杨军刚告诉记者:过去,由于哨所严重缺水,厕所只能修在室外。詹娘舍哨所官兵使用的,就是这样一座距离宿舍60多米远的“云端旱厕”。官兵们饱尝了在寒冷的室外旱厕“方便”时被暴风雪“折腾”的难言之苦,夜晚如厕挨冷受冻、担心被狂风刮走,有的官兵如厕时,腰上系上背包绳。
走进刚刚启用的保温厕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只洁白的抽水马桶,马桶连接着自动冲水洗刷系统,保持了厕所内的干净、卫生;厕所顶部安装了太阳能集热散热装置,身处其间,暖意融融,官兵上厕所不再怕被冻感冒;更重要的是,哨所官兵如厕足不出户,杜绝了意外事故的发生。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事关战士切身利益的"小事"放大看,想得细些再细些,做得实些再实些。”在新一轮边防营房建设整治中,西藏军区各级决心彻底解决哨所官兵如厕难问题,先后设计建造了这样近百个室内厕所投入使用。
“匠心”的背后是“爱心”。在解决边防官兵“洗澡难”的问题上,西藏军区各级领导机关也可谓“匠心独具”、“爱心无限”。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许多边防官兵一年半载难洗上一次热水澡。现在,随着边防一线哨所整体环境的改善,所有哨所均建起了浴室。其中一个细节特别引人注目:几乎所有浴室都同时采购安装了节能型电热水器、小型燃煤节能锅炉和太阳能热水器3种洗澡供热设备,目的只有一个:保证官兵训练执勤后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洗上一个热水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