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每天清晨,在鸣奏起床号之后,《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激越的旋律会准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响起。这首激励一代又一代团员青年阔步前进的乐曲,如今也被共青团农场确立为自己的“场歌”。
共青团农场位于乌鲁木齐以北50多公里。5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荆棘丛生的亘古荒原。经过军垦三代人半个世纪的开发和建设,如今这里已成为拥有7万多亩良田的现代化国有农场。
1958年8月,根据共青团兵团书记会议关于“勤俭节约、捐钱献人、创办共青团农场”的倡议和兵团党委的决定,13名青年赶着两驾马车挺进到准噶尔盆地南缘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滩勘地选址,拉开了共青团农场屯垦戍边史的第一犁(图②,资料照片)。
4月29日,我们在共青团农场见到了72岁的哈萨克族老人纳尔布塔,他是当年共青团农场“十三勇士”之一。交替用哈萨克语和汉语,老人同我们聊了起来,“刚来时,我们挖了3个地窝子:一个喂马,一个做饭,另一个就是大伙儿的住处。当时连下了3天雨,饭送不来,我们只好把麦子放进大锅里煮烂了吃”,回想当时的情景,纳尔布塔很感慨。
如今,纳尔布塔过着幸福的退休生活,三儿三女均已成家立业,他和老伴每月退休工资加起来近4000元。我们来到他位于共青团农场六连的家里,7间红砖房一字排开,矗立在绿色的原野中。
纳尔布塔老人性格开朗,笑起来天真得像个孩子。他经常被请去给年轻人讲共青团农场发展的历史(图③)。“跟年轻人在一起,我从没觉得自己老。几十年前,我是一名共青团员;现在,还是共青团农场的一名成员。”纳尔布塔诙谐地说,“我永远是共青团员!”
下午,一批刚来到共青团农场工作的大学生,把纳尔布塔老人请到甘莫公路两侧正在建设中的共青团农场兵团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图①)。脚下,是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苗。谁能想到,去年这个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的盐碱地。共青团农场政委张静和场长胡晓江都是兵团和农六师共青团干部出身,干起工作充满朝气和活力。他们带领农场共青团员引来天山雪水,建设全国最大的节水喷滴灌系统,让2万多亩荒滩“变脸”成良田;今年4月中旬,位于甘莫公路北侧的二期工程又已开工,4万多亩良田将横空出世。
眼前的一切,让纳尔布塔老人感慨万千。“我们几代人,改造7万多亩土地用了几十年;现在,短短几年,就再造了一个共青团农场!”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