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梁保华答吴小莉问:积极应对挑战中赢得新发展

  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书记梁保华在北京接受了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吴小莉的电视专访。凤凰卫视已在《问答神州》栏目分上下两集作了播出。应读者要求,本报将答问的主要内容摘登如下: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

  吴小莉(以下简称吴):2008年对江苏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
两年之内,江苏经济总量从两万亿上升到三万亿,为什么江苏能够做到?

  梁保华(以下简称梁):去年,江苏经受了严峻考验,上半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都给我们的发展带来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年的经济仍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是我们这几年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推进自主创新,见到了成效。

  首先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江苏的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轻工建材、冶金等,经过改造提升,努力做优做精;支柱产业,如电子信息、石化、装备制造、造船等,在结构调整中着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批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产业这几年都是高增长。软件产业连续两年实现50%增长,去年突破1200亿。

  第二是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很大进展。江苏过去是以集体经济为主,经过改革,现在形成了以公有经济为主导,国有、民营、外资三足鼎立的局面。去年的生产总值中,国有经济占36.8%,民营经济占37.1%,外资经济占26.1%。

  第三是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四个产业带,即沿沪宁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带,以基础产业、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为主的沿江产业带,以及苏北的两个产业带:一个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主要以加工业为主,一个是正在大力发展的沿海产业带,主要是海洋产业、港口、物流以及重要的基础产业。这四个产业带形成了科学的、比较合理的产业分工。

  再有一条,就是最近几年我们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感觉到,凡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不但受到的冲击小,而且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这几年我们推进自主创新,就是围绕这“两自”——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来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去年全省的科技投入超过1000亿,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8%,企业专利申请量跃居全国第一位。

  积极支持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吴:金融风暴对于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在2008年下半年显现出来。江苏从什么时候感觉到金融风暴的影响?金融风暴发生后,沿海地区出现了外资企业包括台资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情况,江苏这种情况多不多?

  梁:去年上半年,我们就发现有些经济指标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情况,真正感觉到影响比较大,是7月份以后,工业增速回落,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遇到困难,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影响。

  江苏企业倒闭情况并不严重。有企业关闭,同时也有企业新注册,总体上是新注册的企业比关闭的企业多。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省政府拿出了40亿元,其中20亿元用于给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担保与再担保,另外20亿元用于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吴:其实在江苏,台资企业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有人说,台资企业自有资金比较多,所以受到的冲击比较小,台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曾经历过一些经济风暴,所以应对风暴的能力也比较强?

  梁:据我了解,多数台资企业在资金方面不存在太大困难,但也有一部分台资企业希望能在当地融资。因为他们原来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自有资金或者境外的一些银行贷款,如果从原来贷款的银行贷不到款,我们的银行就主动与台资企业对接,给予积极支持。

  吴:您提到银企对接,去年江苏做了一个“百企千亿”的活动。这样一个活动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加入到这样一个活动当中?

  梁:这个活动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市场有销路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我们通过政府、企业、银行三方面进行沟通,保证企业正常的融资需求。

  和央企合作共保增长共同发展

  吴:在“两会”之前,您带队到北京,举行了有百家央企参加的恳谈会,规模很大,国资委李荣融主任亲自出席。为什么江苏要办这样的一个活动?

  梁:江苏和央企有很好的合作基础,中央企业在我们江苏的下属企业有310多家,一年的营业收入超过1.1万亿,大概相当于我们工业经济总量的六分之一。现在面对金融危机,我们要增加投入、扩大投资,需要通过多个渠道。江苏是外资集中的省份,连续六年引进外资在全国最多,去年引进了251亿美元。民资的投入在江苏占的比重也比较大,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60%来自民间的投资。另外一个渠道呢,就是要增加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的投资,中央企业有实力、有资金、有人才、也有项目。江苏产业基础比较好,配套能力比较强,发展空间很大,劳动力素质也比较高。加强与央企的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共保增长、共同发展。这次恳谈会签下了45个合作项目,总投资有2220亿,还有一批项目正在洽谈,大概一千多亿。

  吴:我知道有很多省份也想跟一些央企做这种恳谈、对接,但是江苏的规模,或者是说它的高度呢,是最高的。这样的一个恳谈会是您提出的吗?

  梁:我提出这个想法,主要考虑的是,我们应对金融危机,要靠多渠道增加投入。作为外资比较多的省份,吸引外资始终不能放松。但现在吸引外资确实受到了一定影响,因为金融危机,一些国际大公司放慢了投资步伐。另一方面,江苏经济的特点是中小企业多,加强与中央大企业的合作,引进一些带动力强的大项目,既可以扩大投资,还可以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增加中小企业的配套空间。这个想法得到了李荣融主任的大力支持,他认为央企加强跟地方的合作,大家可以优势互补。同时他也提醒我们,在合作中一定要防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我觉得他这个提醒非常重要,我们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这次签订的合作项目都是政府鼓励的项目,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一律不做。

  吴:江苏是央企投资非常密集的一个省份,江苏能够吸引央企的是些什么样的条件?在几年之内能完成这样一批协议的所有内容,它对于江苏2009年GDP的增长是不是具有强大的拉动力?

  梁:央企愿意跟江苏合作,我想主要有三方面因素:第一,江苏的区位优势比较好,临江滨海,交通运输发达。我省的港口运输量超过十亿吨,可以支撑大进大出的产业。第二,江苏教育水平高,劳动力素质比较高,但同时劳动力成本又并不很高,对外资和央企都有很强的吸引力。第三,我觉得是央企认可我们的政府服务。为所有投资者提供高效率的优质服务,是江苏各级政府追求的一个工作目标,应该讲这一条得到了中央企业的信任,这也是他们愿意在江苏扩大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签的这些项目三年之内都能够完成。这些项目对我们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可以为我们经济发展培育后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项目建成后,还能增加更多就业岗位。

  努力实现10%增长目标

  吴:2009年江苏提出经济增长10%的目标,其实是低于2008年的12.5%,也低于30年来平均12.6%的水平,这10%是怎么估测出来的?对于这10%有信心吗?

  梁:我们提出10%的增长目标,是经过了多方面的考虑的。第一,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苏这么一个外向度很高的省份来讲,影响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出口。所以增长速度比去年要略低一些。第二,我们同时考虑到,江苏的发展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增长速度一直比全国快两到三个百分点以上,我们今年目标定10%,虽比去年少了2.5个百分点,但是在全国来讲还是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第三,我们是做过仔细分析的,把需要和可能都考虑到了。去年我们的增长,按照三大需求初步分析,大概消费贡献是5.5个百分点左右,投资贡献了5个百分点左右,进出口贡献了2个百分点左右。今年进出口难度大,主要目标是稳住,对增长的贡献率暂不能放在内,这样分析,确定10%左右的增长目标比较合理。

  进一步优化外资企业在江苏发展的环境

  吴:在吸引外资方面,江苏有很强的优势,特别是服务的优势。但是,外资哪儿服务好,哪儿提供的条件优惠,可能就会往哪里迁移。因此,有人担心,万一有一天外资撤离了,对江苏将是一个致命打击。据我了解,台湾的仁宝电脑就曾有一段时间有南向政策,到越南去看了看投资环境。那个时候大家是不是也担心,如果一个台资龙头企业走了,会不会有一个集群跟随的可能性发生?对此,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和措施?

  梁:仁宝电脑的老总我比较熟悉,他们到越南去我也知道。我们还不担心外资会大规模地转移走。因为投资者主要还是考虑成本,考虑效益。

  要保持外资的稳定增长、稳定发展,很重要的两条:第一,要不断地优化服务;第二,尽量帮助他们降低商务成本。特别是这第二条非常重要。总体上来看,外商对江苏投资环境是满意的。有朋友回来告诉我们,他们也作过比较,还是我们这里的投资环境比较好,有竞争力。

  吴:不断优化服务、降低成本,对外商非常具有潜力和吸引力。但有一些台资企业还是觉得,江苏的成本因为开发多年还是有一点上涨趋势,现在两岸“大三通”,交流越来越好,所以也有考虑过要把70%的工序留在江苏,30%的回到台湾,就可以贴“台湾制造”的标识去营销全球。您怎么看这样的一个说法?

  梁:目前台资企业把一些研发、销售放在台湾,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刚才讲的优化环境,不仅是服务的环境。两岸“三通”以后,商务成本会有很大降低。比如有些产品的出口,过去都要回到台湾去分拣,“三通”以后它在我们的港口就可以分拣,因为我们长江沿岸的港口都对台湾直接通航了,这就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商务成本。包括航空,南京跟台北通航了,运输成本现在也有很大的降低。再一个呢,就是江苏的教育发达、人才众多,台资企业完全可以把一些研发机构放到我们江苏来。尤其是在大陆销售的产品,在大陆研发,可能更了解大陆消费者的需求。现在不少外资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把加工的环节放到我们江苏,而且越来越多地把研发环节放到我们这里。我对美国做过一个成本比较,江苏的工资成本要低得多,大概就是美金跟人民币的这么一个比例,在我们这里成本要低多了。我想台资企业也可以这样做。

  吴:在两岸沟通越来越多的条件之下,您反而觉得台资企业应该需要把更多的工序释放到大陆来完成,因为更便利了?

  梁:对,这不影响台湾的发展,因为你公司还在台湾,总部在台湾,研发和加工环节在这里,充分利用两地的优势,你会赚更多的钱,赚到更多的利润回到台湾去。

  着力推动苏南苏北共同发展

  吴:我们刚才提到苏北、苏中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还保持较快增长,这说明近几年我们一直做的南北联动、产业转移取得了成效。也有网民非常关心,在南北联动中会不会有一些应该淘汰的产业、一些高污染的产业转向了苏北?

  梁: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对解决南北差距的问题都非常重视,做出了很大努力。最近几年,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产业由南向北转移,财政由上向下转移,劳动力由北向南转移,科技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的地方转移,南北共建开发区。“十五”以来,苏北承接转移的500万以上的投资项目有13000多个,总投资超过5000亿,这就为苏北工业化增添了很大动力,也为苏南发展腾出了很大空间。在产业转移中,我们强调,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一律不能转移到苏北去。劳动密集型项目鼓励向苏北转移,但要经过改造提升,不是把苏南的老设备搬去苏北,必须经过改造提升再到苏北去。比如现在到苏北去的一些纺织厂、服装厂,大部分都是新的设备。高技术项目也有一些,比如台湾的可成公司,就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落户宿迁市,投资6亿美金做电子信息产业。这个项目,就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帮助宿迁招来的。应该说,这样的产业转移是互利双赢的结果,苏南可以实现“腾笼换凤”,苏北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解决当地群众就业,还能增加财政收入。

  吴:可成项目是苏州工业园区帮宿迁引来的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跟南通经济开发区也有合作,像这样是不是南北联动的一个非常好的模式?

  梁:我们从前年开始,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南北共建开发区。宿迁市就是由经济实力强的苏州市去挂钩共建。苏州工业园区与南通开发区共建也是这样,南通有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苏州工业园区有实力,也有开发建设的经验,双方优势互补、优势叠加,苏州工业园区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南通开发区引进了新的投资,而且可以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

  从“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到“不求所在、但求所得”

  吴:您在苏州工作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叫“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去年您又提出新观点,江苏现在的发展应该是“不求所在,但求所得”,这么一个字的转变,差别在哪?

  梁:这是不同的阶段提出的不同要求。前面一句话“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是在我们90年代大量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时候提出来的。当时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资金、更多的技术引进来,不管你来自哪里,不管你是外资还是民资,都欢迎,目的还是为了“所得”,得到了就业、得到了财政收入、得到了发展。“不求所在、但求所得”,是根据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提出的新要求。现在江苏处在工业化转型升级、国际化深入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的阶段,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苏南要“腾笼换凤”,就要求有一部分产业要转移出去。在这个阶段,我们不仅要更大力度地引进来,还要更大步伐地“走出去”,推动我省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到外面去发展。首先第一步是苏南有实力的企业到苏北去发展,我们也支持他们到省外去,有条件的到国外去发展。老实讲,当时大家是有一些顾虑的,怕企业都跑到外面去了,我们这里就空心化了。我当时还有另外两句话,叫“留住公司,转移工厂”。留住公司就是把你的总部留在这里,把你的研发、高端环节留在这里,把一些相对劳动力密集、成本没有比较优势的一些环节转移到更具优势的地方去,那不是大家一个双赢的结果吗?

  认真总结推广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

  吴:1994年的时候,中新之间的一个重要合作项目落户苏州,就是现在的苏州工业园区。这么一个重要的工业园区,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苏州?

  梁:当初,新加坡方面也做了很多比选,在别的省、别的地区看过很多地方,做了一些比较,最后还是决定在苏州。李光耀先生曾经跟我们讲过为什么他们愿意在苏州,他们主要是看中了苏州的教育和劳动力素质。他曾经风趣地跟我们讲,苏州出的状元多、苏州人才多。

  吴: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以后,曾有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那段时间您也是身在其中的,可以告诉个中的一个互相斡旋的过程吗?

  梁:在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之前,苏州已经有一个开发区,就是苏州新区,是1991年开始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比新区晚启动3年,基础设施刚建起来就碰到亚洲金融危机,宏观环境发生新变化,发展遇到一定困难。当时有的股东觉得,投资几年了还不见回报,缺乏足够信心。新加坡朋友主要是顾虑两个开发区相互竞争,担心苏州市政府更重视新区,园区发展受到影响,因而提出了他们的一些想法。双方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园区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围绕彼此关切的问题进行了友好会谈,坦诚相待,加强沟通。我们讲两个开发区定位不一样,园区的开发建设是重中之重,各级都很重视,而且从各方面采取措施确保园区重中之重的地位,我们完全有信心把园区建设好、发展好。由于园区建设启动晚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高,投入比较大,相对来讲回报要晚一些,但是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争取尽早赢利。本着真诚合作的诚意,经过很多沟通工作,双方达成了共识,增强了各方面的信心,通过调整股权比例等措施圆满解决了问题。现在对苏州工业园15年来建设取得的成就,双方都感到很满意。

  吴:关于苏州工业园区有许多广为流传的故事。我曾听说,1999年的时候李光耀还特别提出,希望把你和陈德铭都留下,因为熟悉你们两位。您听过这个故事吧。

  梁:我在其他场合也听到过,说李光耀先生希望我和陈德铭市长留在苏州。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最大的合作项目,两国领导人都很关注、很支持。我觉得,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有三条是很成功的:第一,把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与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起来。中央批准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时,就明确要求我们结合中国的国情,借鉴新加坡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经验。园区在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创新,15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套既充满活力又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第二,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我离开苏州的时候曾说过,我在任时决定的其他事情都可以改变,但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合作格局、建设规划不能随意改变。第三,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园区先后派出2000多人到海外培训,管理人员中的90%以上有过在新加坡培训的经历。同时,大量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引进的归国留学人员就有1700多人。园区的持续发展,关键是靠体制机制、规范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保证,虽然我和陈德铭同志先后都离开苏州了,但园区比我们在的时候搞得更好。

  吴:2001年您离开苏州回到省里的时候,有没有跟您的老朋友,比如说李光耀或新加坡的一些朋友打打招呼啊?

  梁:2000年底,中央和省委决定调我回省里工作。离开苏州回到省里的时候,我曾告诉新加坡朋友,我已调动工作,但会继续关心、支持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园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会变,园区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一定会始终贯彻如一。我还讲,相信我们的后任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吴:2009年是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建园15周年,在这个园区初创的时候碰到了亚洲金融风暴,现在15周年即将来临的时候,碰到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在这个时刻,再进一步推动中新之间的合作,又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而中新之间除了在南通再建一个工业园区之外,还要建一个南京的生态科技城,像这样的生态科技城跟天津中新之间要建立的那种生态城之间有什么样的异同?

  梁:今年我们将要庆祝苏州工业园区建设15周年,一方面要很好总结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让大家来分享,在面上起到推动作用。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共商怎么进一步加强合作,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努力实现新的发展。我们在原来合作开发建设基础上,与新加坡有三个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合作,第一个是人员的教育培训,第二个是科技创新,第三个就是生态建设。南京和新加坡方面正在商量建设一个生态科技园。这个园区主要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同时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把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理念在园区建设中充分体现出来,为全省作示范。

  努力使太湖水质实现根本改善

  吴:我记得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暴发时,您恰巧在国外,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采取了很多措施,并很快赶到了现场。当时这个事情发生之后,您第一反应是什么?

  梁:当时我在英国访问,南汽收购的罗孚汽车项目投产,伯明翰市长邀请我去参加投产仪式。当时我知道这件事发生后,第一反应是要确保老百姓用水安全,因此立即打电话回来,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确保老百姓用水安全,而且很快赶回来到现场与大家一起研究对策。

  吴:作为一个省的“大家长”,您除了觉得治理蓝藻变成当务之急之外,是不是压力也非常大?

  梁:确实感到压力很大,因为治理太湖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的工程,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中央对治理太湖非常重视,提出了明确要求。现在,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太湖的治理:第一,确保太湖流域居民的饮水安全、用水安全。这个我们现在已经做到了,苏州、无锡建立了双水源、双保险。第二,建立一个应急处理机制。蓝藻一旦发生,及时打捞、处理。第三,坚定不移地按照太湖综合治理的方案来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主要有这几项:一是调水引流。“流水不腐”,太湖水过去发生问题,主要因为它的水体流动太慢。我们现在调长江的水到太湖来,加速太湖的水体流动,去年调了9亿立方水到太湖。还要新开两条河道,加快太湖的水流动。二是控源截污。去年开工建设了153个污水处理项目,铺了3500公里污水处理管,到今年基本上做到乡镇这一级污水都要经过处理。三是生态修复。太湖需要清淤的面积大概是90平方公里以上,去年我们清淤29平方公里。我们还要在太湖周边五公里范围建立生态保护隔离带。四是铁腕治污。太湖流域排放标准严于国家规定标准。对太湖流域老的污水处理厂要求全部加上脱氮脱磷装置,建立了环太湖监测体系,对超标排放或者偷排行为依法进行处罚。通过严格执法来确保太湖减少污染。

  太湖治理需要大量资金,资金来源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政府加大投入。每年省政府拿出20亿来治理太湖,同时要求太湖流域各级政府,至少要把财政增长部分的10%用于治理太湖。去年省政府的20个亿带动整个太湖治理投入超过150亿。另一个是市场的办法,形成谁排污谁出钱、谁治污谁得利的机制。上游的排放超过标准,就要拿钱出来补偿,我们叫生态补偿。同时通过价格杠杆,对水价、污水排放价格做适当调整,调整到污水处理厂不仅能保本而且还能盈利,使污水处理厂不仅能建起来,还能保持正常运转。现在愿意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的企业很多,积极性很高。我们相信,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使太湖的水质有一个根本的改善,使这颗江南明珠早日重现碧波美景。

  吴:我们现在治理了两年,单是2008年就花了150亿,你估计还要投入多少资金,太湖才能够真正恢复到80年代那时候的样子,或者说是太湖的治理基本上可以达到让大家满意的地步?

  梁: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太湖的水质已有所改善,四个考核指标都有好转。要把太湖水治理、恢复到80年代初水平,或者说是实现水质根本改善,还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我们当时提出大概10到15年。我曾经做过这么一个估计,要花的资金在两千亿以上。

  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

  吴:2008年底,长三角的主要领导在宁波举行了一次高层磋商交流。您怎么看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整合的前景?

  梁:中央高度重视长三角经济发展一体化。去年9月,国务院专门出台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长三角两省一市领导也有一个交流和磋商机制,两省一市领导层对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形成高度共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去年主要在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第一,我们在更高的平台上推进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的一体化,打造长三角一小时都市圈。有三条重要的铁路开工建设,除沪宁城际铁路外,还有宁杭城际铁路、沪杭城际铁路,这三条铁路的设计时速都在300公里以上,建成以后南京到上海一个小时,南京到杭州50分钟,杭州到上海大概40分钟就可以了,还有航空、港口的互相对接,这么便捷的交通为我们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第二,我们在各个层面都建立了协调合作机制。两省一市主要领导每年交流一次,对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磋商。相关部门也建立了协调合作机制,比如市场准入、环保等,都有协调机制。第三,去年我们确定了六个重要专题,进行调查研究。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对于提升这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非常重要,通过加强合作,我们要发挥好两方面的效应,一个是同城效应,再一个就是黄金海岸跟黄金水道的叠加效应,使长三角成为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地区。

  吴:有一个说法叫“启东模式”,就是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在启东建立了一个工业园区。当初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什么选启东,启东有什么优势?如果要推进,您觉得上海的辐射定位应该辐射到哪去?

  梁:长三角的发展格局总体上呈“T”字型,就是以上海为龙头,以长江为轴线,以江浙沿海为两翼,以两省全域为依托。这样一个定位,目前已得到各方面认同。江苏沿海作为长三角的北翼,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非常大,而且与上海能在交通上很快地对接。现在有苏通大桥,从上海到南通只要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到江苏最远的地方当天也可以往返。我们正在启东建一座桥,通到崇明岛,再到上海浦东。我们已经规划要建一条沿海铁路,还要建一座铁路大桥,从南通过江到上海。江苏沿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有深水港口等其他资源,还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我们欢迎上海扩大对江苏的辐射,特别是沿海地区。江苏坚持学习上海、服务上海、接轨上海,与沪浙联手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共同实现更大更好的发展。

  把江苏建设成新的人间天堂

  吴:最后一个问题,您在江苏生活工作了30多年,您对这里最大的眷恋是什么?或者是说您想到江苏,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

  梁:我在江苏生活和工作了30多年,对江苏有很深厚的感情。感受最深的是,江苏人民勤劳智慧,江苏这个地方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现在我们有大学120所,在校大学生168万人。高素质的人才是发展最重要的条件,人才是第一资源,江苏过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靠人才,靠高素质的人才,今后的发展还是要靠人才。江苏历史上是出状元的地方,明清两代212位状元,出自江苏的66位,近三分之一。现在全国的两院院士1800多位,江苏籍的有315位,占六分之一还多。北京奥运会之后,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来江苏访问,我们在会见时进行了深入交流,他讲的一席话给我印象很深。他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走遍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说,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有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一个是有水,一个是有好的教育。我很赞成他的观点。水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江苏其他资源很缺乏,但是这两个资源是江苏的优势。江苏有水,江苏有人才。江苏人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取得更好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未来的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殷切希望我们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过去苏州曾经赢得过人间天堂的美誉。我的期望就是,经过不懈的努力,要把江苏建设成为新的人间天堂,不仅经济发达,而且科教先进、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而又充满活力。 (来源: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王雪)

相关新闻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