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刚卸任总理
普拉昌达:一位理想主义者的失败
陈晓晨
5月4日,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下称“尼联共(毛)”]普拉昌达在2006年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印度教徒报》的一名记者这样回顾他的“革命史”。
1954年12月11日,普拉昌达出生在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博克拉市附近的一处山村。他的本名是帕苏巴·卡麦尔·达哈尔,“达哈尔”家族属于最高种姓——婆罗门。虽然种姓甚高,但他的父母却都是贫苦农民出身。孩提时,他就能时刻感受到社会的不平等。
上中学时,他就开始接受共产主义理念,并逐步成为一名尼泊尔共产党(下称“尼共”)党员。在尼共于上世纪90年代参政前,他一直从事着尼共的地下活动。
普拉昌达曾经有过短暂的议会斗争经历。其间,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下称“尼共(联合马列)”]曾在普拉昌达的有条件支持下执政,成为冷战后第一个通过议会选举上台的共产党。然而,随后尼泊尔大会党控制了政府。此后,普拉昌达领导的尼共(团结中心)曾参加议会选举,但是由于议会方面以程序为由,延宕了普拉昌达的参选,致使后者没有赶上选举。
1996年,普拉昌达向时任尼泊尔首相德乌帕递交了著名的“40条建议”,但是并未得到答复。
在“40条建议”遭拒后,普拉昌达率领13名武装队员(一说100余人)、带着两杆毛瑟枪(一说短枪)走进尼泊尔的大山里,“揭竿而起”,开展起“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他的目标是推翻“封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农村包围城市
起初,尼政府对他们不屑一顾,认为这只不过是闹事的小股“恐怖分子”。但到2000年,政府军突然发现反政府武装已拥有1万多名士兵,控制了尼泊尔的半壁江山。于是,大规模搜捕普拉昌达的“围剿”行动在全尼泊尔展开。但这一行动从来没成功过,普拉昌达始终神龙见首不见尾。
山中岁月十分艰苦。10年间,他“每天都在山林中穿行”。尼共(毛)武装的士兵们每人每月可以得到500尼币(约合人民币55元)的生活补贴。可是普拉昌达却从来不领工资。
2001年,尼泊尔发生著名的“王室血案”。此后,王室威信急剧下降,尼共(毛)提出的推翻君主制的主张得到更多人支持,原本反对尼共(毛)的政党寻求与尼共(毛)的联合。与此同时,尼共(毛)武装控制了尼全境约七成领土,“农村包围城市”见到胜利的曙光。
恩格斯晚年曾指出,革命者在以武力为后盾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普选权赢得议会选举,进而促进革命胜利。100多年后,恩格斯的梦想在其本人从未去过,甚至很少提到的南亚山国——尼泊尔得到短暂的实践。
2006年初,普拉昌达率领超过3万人马的尼共(毛)武装走出山林。他本人也卸下穿了10年的军装,换上定做的西装,乘坐直升机进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据当时的尼泊尔媒体报道,市民争相目睹这个传说中的“凶猛的人”(“普拉昌达”一词的字面意思),首都万人空巷。
“进城”以后,普拉昌达放下枪杆,拿起笔杆。他一改往日神秘作风,多次接受尼国内外媒体采访,并在尼泊尔和印度媒体上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见解。通过他的各种活动,在尼泊尔2008年议会选举中,尼联共(毛)出乎很多人预料,夺取第一大党的地位,普拉昌达也高票当选。
2008年8月18日,普拉昌达就任尼泊尔联邦共和国首任民选总理。
出师未捷
成为总理后,普拉昌达在不同场合透露,他在执政期间有几大理想:第一,巩固民主制度,拟定新宪法;第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渐进、温和地推动社会改革;第三,组织崭新的尼泊尔国防军;第四,建立尼泊尔共产党的联盟,联合尼境内所有共产党组织;第五,平等地与印度、中国和美国等大国交往,改善尼泊尔的国际地位。
这些工作本来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进入2009年,普拉昌达逐渐在国内四处树敌,执政地位处于风雨飘摇状态。由于改革触犯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同时一些原本支持他的人不满其温和、渐进的改革政策,加上尼泊尔内部阶级、种姓、民族矛盾不断,与印度的关系始终没有理顺,普拉昌达逐渐丧失了支持。在国内各方压力下,以及在国外影影绰绰的某种势力的煽动下,普拉昌达的理想撞上了冰冷的现实。5月4日,他离开了总理职位。
普拉昌达辞职前,尼政府网站公布的最后一个信息是关于他的财产的。据申报,他拥有0.03公顷(约合0.45亩)土地,原为其岳父家所有。此外,他妻子还拥有23.32克黄金首饰,价值约合人民币4650元。 新华社图
(实习生史远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