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高校或公众对于各色大学排行榜恐怕是爱恨纠结:恨其语出多门,有失公允;爱其在选学投资、扬名立万上的商标意义。因此,当我看到报道说“大学排行榜制作者武书连被指收取高校赞助”(《人民日报》5月5日),一点也不奇怪。
关于大学排名机构收取咨询费和赞助费的猜测几年前就已存在,其后,还有大学校长主动站出来证实这一潜规则,眼下的新闻只不过让我们对于大学排行榜多了一声唏嘘而已。
有问题,说明需要规范,并不能因此就一棍子打死。大学排行榜还得相信市场的力量,继续靠规范成熟的民间组织来运筹。自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率先推出全美大学排名,英国、加拿大、日本和德国等许多国家,都推出了自己的“大学排行榜”。这些大学评价系统基本也是由民间机构主持,一开始也遭到抨击,出现种种问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竞争,脱颖而出的榜单逐渐有了比较有公信力的范式。
这是大学排行榜发展的唯一理性之路。如果排名交给一所大学或教育行政部门去做,恐怕只会更糟。至于眼下一些大学排行榜到处骗吃骗喝,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应对:一是社会组织管理者对其运作流程加以规范化监管;二是司法部门介入对招摇撞骗、恐吓勒索等非法行径的调查。只要肯管、善管,还是可以管得了管得好的。
这些大学排行榜榜单只能由民间组织去做,除了民间组织身份合适外,最关键的是,这些综合性排行榜本身就属于鸡肋,定好游戏规则,想怎么玩都成,谁也别太当真。著名的2006“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早就明确提出,排名旨在“提供市场观点”,没必要上升到国计民生去较真。其实,所谓大学排行榜就如“孝子排行榜”一样,数据模型建构得再精致,名字本身就暗含硬伤。大学卓而不凡不仅是因为它们有论文、有成果,更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精神,有培厚人文气质的底蕴。这恰是排行榜“排”不出来的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排行榜有失公允或乱象丛生并不可怕,毕竟这是一个组织或一家机构的问题——真正可怕的是与各色排行榜对应的乱七八糟的评价、评估体系,渐次演变成一种“制度”,左右着大学的人格与发展。从本文开始援引的新闻来看:2004年开始,成都理工大学的排名进入上升期,校方解释说,这是因为武书连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项整改建议:一、征地,争取达到人均1亩;二、加人;三、加强文科。“正是这一系列专项整改,使得学校能够在其排行榜中得分提高。”民间排行为什么能让国字号高校去“专项整改”?依据何在?后果谁担?不禁联想起复旦大学校长不久前的提醒,“大学很有可能沦为大学排行榜里的大学”,我们还真不能小视排行榜对高校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污染,尤其是精神污染。
再从深层上说,民间排行榜如此风行,话语权能奇货可居,绝非评价者本身的能量使然,根子还在于高校行政化的体制上。高校里类似排行榜式的评价、评估还少吗?防止大学沦为“排行榜式大学”,绝不是净化排行榜所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