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地震现场 行动创造奇迹
新闻频道启动“新家园——汶川地震一周年特别报道”
来源:CCTV新闻频道
“都汶公路开通,坪子庙大桥修复,四川3600多公里道路恢复运行……”5月5日,《新闻联播》在头条位置挂标播出《重建灾区生命线》,报道了川陕甘三省灾区道路交通全面恢复的消息,并配发了特约评论。
名牌记者:重返地震现场 三路联手直播
2008年5月14日,张泉灵站在摧毁了213国道的巨大山体前,通过现场直播解答了全国电视观众的疑惑:为什么救灾队伍迟迟无法抵达重灾区。
一年以后,张泉灵取道汶川、理县、茂县、映秀和都江堰,重返地震灾区。她邂逅了很多人,比如一个乐观敬业的邮递员。这是一个胖男孩,他一人管理着一个邮电所,认识辖区所有居民,整天奔波跋涉,准确送达信件和邮品。
汶川地震报道,观众记住了徒步体验灾区交通的张泉灵,记住了路遇老农失声痛哭的李小萌,记住了在屏幕上落泪的赵普。 汶川地震中的新闻频道出镜记者成为中国电视观众的群体记忆。
一年之后,新闻频道出镜记者重返地震现场,将唤醒这个群体记忆。张泉灵、赵普和张萌将分东、北、西三路穿越地震带,挖掘真实故事,捕捉生活细节。三位记者,每路15分钟,联手为《新家园》提供每天45分钟现场直播信号,组合成特别节目的主打板块。电视观众 一定还记得那个著名抗震志愿者陈岩瘦长的身影。他将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举办一个特殊的婚礼,赵普将出现在他的婚礼现场;北川板房小学将整体搬迁,张萌会在直播中和电视观众一起分享孩子们的快乐;观众还将和张泉灵一起,参加一百多个孩子的集体周岁生日,而直播现场是一座寺庙,这些孩子在地震中史无前例地出生在佛门圣地。
主题晚会:新闻特色鲜明的媒体纪念
汶川地震期间,人们记住了一幅照片。照片上是一群人抬着一个担架艰难地爬上一个陡坡。抬担架的人有战士、警察、医生和志愿者。这幅照片浓缩了共纾国难全景,成为抗震精神的经典。
担架上是谁?现在怎么样?
那几位无名的战士、警察、医生和志愿者,他们又是谁?现在怎么样?
还有那些吸引了公众注意力的新闻当事人,比如敬礼男孩、比如芭蕾女孩、比如唐山十三兄弟?他们现在怎么样?
汶川地震一周年,人们有太多的关怀、太多的追问。
5月12日当晚,新闻频道将以一台主题晚会《崛起 5•12》,来抒发这种关怀,解答这些追问。
晚会时长2小时,按照“追思、寻找、家园、希望”四个主题设计四大板块,分别承担追思逝者、寻访标志性人物和物证、展现家园重建历程、展现美好生活希望的功能。
据主创人员介绍,新闻频道主持人敬一丹、张羽担纲晚会主持。除了一小部分起辅助作用的文艺表演之外,晚会主体由新闻元素构成。晚会将引入现场直播信号。两位主持人将采访一些标志性的新闻当事人。张泉灵、赵普和张萌将在灾区与晚会主持人连线,讲述灾区故事,采访重要人物。晚会还将播出一些提前采制的专题短片,目前这些短片已经制作完成。
名牌栏目:深度关注灾区成长
汶川地震一周年,人们在最初的悲痛和震惊之后,开始更多地关注灾区重建,瞩目社会职能的恢复和精神世界的复苏。
灾区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有没有一种好思路,不但可以迅速恢复灾区城乡面貌,而且可以建立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巨额款项流向灾区,能不能花在该花的地方,有没有一套监管的办法?
大多数家庭都残破了,一代人的心理阴影如何才能抹去?
5月12日前后,新闻频道名牌专题栏目将集中推出一批制作精良的节目,深度关注灾区成长中的社会问题和群体命运。
《焦点访谈》将连续在5月11、12两天推出《重建心灵家园》和《关注防灾减灾日》两期节目。
《新闻调查》将播出节目《都江堰:重建与新生》,反映汶川大地震中受损最为严重的都江堰以“城乡统筹”的思路开创的新型重建模式。
《共同关注》将在5月12日当天节目中跟踪民政部救灾款的走向。
观众互动:搭建公益平台 满足“灾区最需要”
灾区重建不是朝夕之功,也不单单是灾区的事。
很多人都想为灾区做些实事,但却苦于不知道怎么做。灾区到底需要什么?
《新家园》特别报道将为这种善意打通一个渠道。
从5月9日起,“灾区最需要”亮相。这是新闻频道将在每天直播节目中专设的观众互动板块,
新闻频道前方记者将通过调查、采访,总结出灾区同胞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提供给演播室主持人。与此同时,新闻频道将通过网络互动等手段,向电视观众发出物资、信息、人才和合作意向的征集通告。观众和网民的反馈,将会通过直播节目和网络,及时传递给灾区,达到资讯为重建服务的公益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