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5月6日电题:
点亮映秀湾——武警水电部队十一支队抢修映秀湾电站纪实
何蕾、吴杰
映秀湾发电总厂辖映秀湾、渔子溪、耿达3座水电站,年均发电量20多亿千瓦时,是汶川的经济大动脉。汶川大地震使这3座水电站的基础设施受到严重损毁,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一些企业停工。
2008年7月1日,在抗震救灾一线连续奋战了近2个月,先后转战什邡、都江堰、汶川、北川和青川等地排险堰塞湖的武警水电十一支队上百名官兵,携带大型机械设备向映秀湾开进,打响了灾后震损水电站抢修抢建的攻坚战。
武警水电十一支队官兵受命抢修映秀湾电站后,仅5个月,映秀湾水电站3号机组成功恢复发电,地震灾区第一座恢复发电的水电站并网成功。
临危受命 大地震发生后,映秀湾水电站厂房前山体垮塌,交通洞内大面积进水,出口被数万立方米的土石掩埋。这个支队官兵冒着塌方和飞石不断的危险,夜以继日地清理土石,终于在8月初全部清理完毕,并开始着手抢修映秀湾电站。
此时,都汶公路也在抢修之中。在映秀湾电站尾水洞出口处,原有的交通桥已被严重损毁,重修难度极大,只能将其重新封堵。地方政府要求,务必在25日前架设好尾水洞交通桥,8月底实现都汶线全线通车。
这个指示,打乱了映秀湾电站重建的部署。
“13天内抢通尾水洞交通桥,时间很紧、任务很重、要求很高。如果动用全部兵力,电站的抢建就会受到影响。”支队长汪友才说,“但是,道路保通与能源建设同等重要。”
接受任务后,支队迅速集中优势兵力、全部设备,立即投入到尾水洞交通桥的抢通中。
8月15日晚,四中队接到命令:务必在次日天明之前,将桥身的桩孔打好。
原有的桥墩夹杂大量的钢筋,钻杆打上去就被卡住,只能用最大号的扳手将钻杆旋转出来。四中队的官兵们修钻机、打孔、拔钻杆,3台设备超负荷运转、大功率作业。
午夜,伴随着设备作业的轰鸣声,天空下起了雨。官兵们为了确保任务完成,都没有放下手中的钻机。灰尘和着雨水沾在他们脸上、衣服上,结成块。
第二天凌晨6时,109个孔打完。连续10多个小时都握着钻孔机的列兵志玛则仁,吃早饭时,手仍保持握杆的姿势,不停地颤抖。
施工中,官兵们24小时高强度轮班作业,许多人体力严重透支。抢建指挥所主任王淑建,每天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现场总调度杨鹏每天早上6时起床,次日凌晨才回到营区。许多战士在吃饭过程中稍一停顿,就能倒下睡着。
8月25日晨,尾水桥比原计划提前1天完成抢通。
生死突击 映秀湾电站的修建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同属映秀湾发电总厂的耿达电站受损情况仍没有明确。9月4日,这个支队受命派出突击队,护送专家组徒步前往耿达电站查勘受损情况,计划3天往返。
路堵了,桥断了,余震不断,泥石流、塌方、飞石随时可能发生……大地震发生后,还没有人走过这仅仅10多公里的山路。
突击队官兵不仅要保障专家组的设备运送和人身安全,还要保障全部人员的给养,他们每个人的背包负重超过50斤。
9月4日11时30分,6名突击队官兵护送7名专家出发,沿着江流、顺着山势向大山深处出发。
刚刚行进不久,一名专家因体力不支而放弃,一名突击队员负责护送返回。剩下的11人经过7个多小时的摸爬前行,终于到达目的地。伴随着不断的余震,他们幕天席地,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第2天,突击队官兵配合专家组,进入厂房深处以及一些高危地带,拍下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为了勘测维修车间塔吊轨道是否变形,必须有人在轨道上手执棱镜来回走动。但轨道距地面约10米高、宽仅8厘米,而且无法系安全绳。三级士官冯贵全为让专家能得到精确数据,在轨道上往返走了近3个小时。
携带的水喝光了,饥渴考验着所有人。尽管身边就是奔涌的岷江水,但河水浑浊,而且可能被污染。突击队官兵在山崖中四处找水,虽然山泉水颜色发黄、泥腥味重,但大家心里不再发慌。
在突击队官兵的帮助和护送下,专家组比原计划提前1天顺利完成了查勘任务,9月5日晚全部安全返回营地。
“他们能吃苦、很勇敢、有经验。”专家组成员、映秀湾发电总厂现场负责人张文渊博士竖起了大拇指,“不仅帮助我们达到预期目的,还超额完成了查勘任务。”
鱼水情深 大地震发生后,映秀湾发电总厂附近山上的居民都搬到了较为安全的镇上。一位87岁的老大娘却故土难离,不顾亲友劝告,坚持住在家中,生活用水只能靠儿女上山来给她挑,平时就只能接雨水。
这个支队进驻抢修施工现场后,官兵们经常将老人的水缸洗刷得干干净净,里面的水也全部换成清亮的泉水。
一天,老人刚洗完衣服,搬着一个大盆,吃力地往家走。支队上等兵彭博刚好从旁边经过,马上就把盆接了过去,边走边说:“老奶奶,以后有什么力气活,您就叫我们吧。”
老人居住的帐篷没有通电,官兵们为她拉上电线、安好灯泡。有人到镇上买东西,总要问老人需要捎点什么。
为了感谢战士,老人总是要把自己的东西送给战士,但都被婉言谢绝了。看到战士在洗衣服,她把自己的洗衣粉递过去,可战士们总是摇摇头:“老奶奶,您自己留着吧,我们都有呢。”
一次,老人的女儿从山下给她带了几个梨,她把梨洗得干干净净,用盘子盛好放到支队食堂门口,可转眼战士们又给她送了回来:“老奶奶,我们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
“这不是拿,是我送给你们的。”老人似乎有些“生气”:“如果你们不收,以后我也不要你们帮忙了。”
当天晚上,老人看到盘子被放到自己的帐篷门口——盛满盘子的李子和葡萄,码成了一个大大的笑脸。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