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站“一站一色”,对于一条线路而言无疑是丰富多彩,但随着线路的增多,识别就较难了 |
上海地铁全面实施一线一色,无论悬挂的标志还是地面的标志皆“一色”了然 |
上海地铁全面实施“一线一色”,有效引导大规模的客流
广州地铁一站一色时尚有余实用不足
所谓双城记,自然是广州与另一座城市的故事。阅读另一座城市得失,聆听另一座城市的脉搏,让广州保持对外界节奏的洞悉。我们期盼———双城记,无论是市民还是为政者都不妨一读的城市报告。
广州,今年底将开通五号线,明年亚运前将完成超过200公里长的线路,2010年后规划的轨道线路更加密集。广州地铁在国内一直是同行学习的对象,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换乘和激增的流量,如何维持一个快捷无障碍的地铁运营,成了最考设计者的难题。
■背景比较
上海目前轨道交通已开通8条线路,运营里程234公里,日均客运量接近400万人次,是广州现在的两倍。到明年“世博会”召开前将达600万人次,载客量将达到公共客运的40%。无论是里程还是客流,也将是2010年广州地铁的两倍。
在上海轨道网络中,像广州公园前站那样的两线换乘车站明年将达47个,甚至三线或三线以上换乘站也有11个。到2012年,上海将运营起500多公里的网络,管理起一张世界各大城市中规模最大的城市轨道网。
换乘复杂,线路众多,既有共线,还有长短车分开编组,各种形式都在上海上演。这些都对高效运营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支撑这个网络的,除了列车数量和技术装备,一系列人性化导向体系的建立,也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和乘客成本。
■出色亮点
早在2002年,上海就宣布成为我国首个进行轨道交通线分色的城市。当时确定了9条轨道交通标志、线路站名及线路识别色彩。2006年,全网线路识别标志色方案确定,11条地铁确定了自己的专属颜色,市民可以根据标志色快捷明了地认准线路和换乘方式。为了这个分色,上海可是花了很多年功夫,全部对设备、列车逐步改造才确定下来的。
上海的做法走的是日本路子。当时上海专家在东京考察,东京有20多条轨道线路,可谓眼花缭乱。于是他们找到一本“东京地铁导向手册”,发现所有的20多条线路上面都用颜色显示,即使不懂日文也可以确认要坐的线路。只要循着色彩的引导换乘,根本就不用记是几号线。由此应用到上海地铁上,线路标志色也很早成为设计者的理念。
据悉,上海专家确立颜色的原则是,色彩的明度必须介于30%-80%之间,并将黑、白两种颜色排除在外。17条线路分别被授予17种识别色,显示在车身、引导牌和地图上。如:1号线大红色;2号线淡绿色;3号线黄色等等。共线的两条线路,两种颜色的明度反差极大,乘客一目了然。在每个换乘站,由色带组成圆环,根据色带的组合,就能马上辨认出这里是几号线换几号线。
记者在上海地铁发现,色彩标识线路的策略确实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中,时间长了,颜色信息成为乘客头脑中最本能的反应。比如二号线以淡绿色为识别,不但“2号线”字样一律和淡绿色相伴,楼梯玻璃栏杆有绿色线条导引,站台的休息椅是绿色的,车身是绿色流线的,车厢里也是绿色的座椅,甚至连广告也用绿色配合。这些绿色形成连绵不断的视觉诱导,引领着人们的整个旅程。
当几条线路在一个站汇集时,这个分色就更显重要了。比如世纪大道站,是2号、4号、6号线的换乘站,转来转去很复杂。但是三大线路的淡绿、深紫、品红将路径划分得清清楚楚。跟着深紫色的标识,也就找对了4号线,一直转到站台屏蔽门、车内的天花板也都是紫色为主。
■双城碰撞
广州“一站一色”
上海“一线一色”
上海的地铁站明显弱化了每站皆风景的做法,每个站的装饰多以淡白为主,甚为朴素。然而,最重要的色彩留给了线路标识。
和上海做法不同,广州地铁几乎走香港路子,给乘客印象最深反而是一站一色。透过不同的彩色搪瓷钢板营造出地铁空间,比如中大站用深绿色,林和西站用橘红色,大学城南站用黄色,海珠广场站用蓝色等。如果是相同的颜色,会相隔很多个站才会重复一次。二号线以后每个站都有中国书法标识站名。走入广州的地铁,时尚清新的气息、明亮通透的光线,都令人有一种强烈的都市生活感觉。
不过,广州因为先行采取了一站一色,无疑给后来探索的“一线一色”设置了难度。因为每个站都已经有了个性颜色,若在这个颜色上再叠加线路颜色就变得很凌乱。现在广州线路没有上海多,市民对几号线固然熟悉,不过随着线网在2010年后逐渐加密增多,飙升到十几二十条线时,颜色分线的作用就变得很明显了。
广州站口“ABCD”
上海站口“1234”
上海没有采用看起来更时尚的ABCD站口命名法,而是用数字标识,比如1号口(No.1 Exit)、2号口。这有什么好处呢?
使用“数字口”似乎更能解决所有人的出路问题,试想一个站务员要告诉一个老婆婆该从H口出去,不知道这个阿婆能不能听明白?使用阿拉伯数字的话,不管什么年龄、什么国家、什么语言,都能找到出口。在上海许多线路中,出口更有一个一人高的巨大数字标识,所有人都能毫无困难的看到。在大厅的天花板有悬挂式的出口标识,还将最重要的建筑物标出来。乘客在站里行走,抬头一看就心中有数了,再不用走到站口还研究半天。
相比之下,广州学习香港,采用ABCD的标站法,有国际味。而且不采用阿拉伯数字,也避免与1号线、2号线的名称相混淆。当然,不足也是明显的,这就是英文字母对大多数人来说,总是没有数字那么容易分得清楚。许多在广州搭地铁多年的市民,都讲不出自己经常进出的站口是叫B、B1还是叫D口。记错一个口,就要走双倍的时间。
至于北京地铁,与广州一样,也没有用数字标口,用ABCD标口。但是北京地铁伴随字母出口,还有东南口、东北口甚至街道附注,有效解决了ABCD的缺陷,让出入的乘客准确无误的找到方向。
更多人性化设计
不妨“拿来主义”
由于曾发生屏蔽门和车门之间夹人致死的事故,上海地铁全部对屏蔽门加装了垂直挡板。当屏蔽门关闭时,如果夹到人,就如同故障一样,再也关不上了,列车无法开动。这就杜绝了身材瘦小的乘客被推挤在屏蔽门和车门之间的危险。这个做法同样适合于日益拥挤的广州地铁尤其是3号线。此前广州地铁也曾发生过这样的危险,广州地铁有关专家也表示,将积极考虑引进上海的这个做法。
此外,上海地铁闸口还有敬老卡专用通道。老人持证从此直接通过,再不用劳烦工作人员人手处理了。这一点也是广州未来应该参考的。
和广州上海相比,北京老地铁线真的很旧,但是厕所却是最普及的。乘客有需要就可以往站台一端走去,转进去就是厕所了,使用很方便。有的站更是把流动厕所也搬到了站内。记者看到,在京城最旧的一号线,也并不因为建了厕所而变得异味难闻。
■专家坐镇
曾振伟: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日本亚洲景观设计学会中国区主席
广州“信息诱导系统”
应重新设计更人性化
我两个月前专门到上海地铁考察过,发现上海的硬件设备尤其是老线路,还真的没有广州的靓丽,但是他们的软实力似乎比广州要强。
“一线一色”的基本构想是科学的,但实行“一线一色”难度确实很大,上海这方面也探索了很多年。目前广州地铁所设定的“一站一色”,并没能达到其追求的目的。原因在于,“一线一色”要起作用,必须做到成体系。从大空间到小空间,从整体到局部,凡是传播与识别的载体设备,都形成“一色”的体系才能区分好线路。整个工程量是相当大的,应该很早就考虑这个问题。
我认为地铁设计的社会使命是第一的,这就是 “让所有人都容易用”。这包括方向感有差异的男人和女人,行动力有差异的小孩和老人,健康和身体有障碍的人,文化及宗教背景差异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现在许多地铁导向有问题,不能服务所有人,只有经常固定坐地铁的市民才懂地铁,这就是远不足够的。
我认为广州受香港影响很深,地铁站内大面积用色,红色空间、黄色空间,然后用这些来做比喻,比如越秀公园就用绿色,赤岗站就用大红,琶洲站用黑色,这样的设计对引导客流有多大好处,其合理性需要商榷。我建议广州地铁进行“信息诱导系统”的再设计,这个设计绝非平面绘画设计,而是从人体工学,信息传播,视觉记忆装置,材料,美学等方面综合考虑,如何让乘客走得更快更好。
如果说要区分每个站,日本的做法可以参考,他们有条新线每个站都用一个当地的符号做标识,这个符号是当地公众选出来的。比如樱花胜地所在的站,就用樱花;儿童游乐场所在的站,就用儿童形象。无论什么国家的人,一看这些符号就懂了。相比之下,我们的地铁站名书法好看,但外国人完全没有共鸣。真正的美,应该是对使用者最合理、效用最大的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