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观潮
都合作
民以食为天,让民众吃得健康吃得安心、放心,是食品监管机构的首要责任。台湾“食品卫生管理法”修正案自2008年6月生效以来,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探索出一些新颖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和经验。
完善法规分工合作共管 在食品供应环节中,食品原料生产由“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负责,市场流通环节由“行政院卫生署”(简称为“卫生署”)负责,进口食品安全由“经济部标准检验局”负责。另外,食品原料生产涉及环境标准的则由“环境保护署”负责。这些部门既分工又合作,共同行使管理职责,构成了台湾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同时,台湾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法规体系。其中,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法由立法机关制定,而行政执法机关在其各自职权范围内又制定了一些补充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就成为台湾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行政执法的依据。
具体而言,“卫生署”负责执行的法规主要有:“食品卫生管理法”、“健康食品管理法”以及食品卫生标准、包装食品营养标识规范、残留农药安全容许量、食品添加物使用标准、重金属限量标准等;农业委员会负责执行的主要有:“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法”、农产品产销履历管理办法等法规;
经济部负责“商品检验法”、输入商品查验作业要点等法规的执行。
农场到餐桌全方位监管 据“卫生署”介绍,台湾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加工食品追溯制度的地区。这种作法是为了贯彻国际通行的“从农场到餐桌”的“源头管理”理念,把食品从原料来源、生产养殖、收获处理、加工制造、运输仓储、直到销售全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视为下一阶段的源头,在各阶段进行记录和登记,并建立事后追踪系统,对食品的流向进行监控,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可以有效控制和处理。
2007年,“卫生署”开始对乳品加工产业实行“追溯系统计划”,同年12月“卫生署”还设立有专门的“加工食品追溯网”,消费者只要简单地将产品包装上的“有效日期”及“加工食品追溯码”依序输入,就可以得到有关乳品公司简介以及从产品原料检验到成品检验结果等相关信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饮用水、咖啡、果汁等食品生产企业加入加工食品追溯网。
消费红绿灯示警止恐慌 当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民众需要在第一时间得到确切消息,避免事故损失进一步扩大;当食品安全可疑事件发生时,民众,包括食品生产企业甚至更需要得到权威部门的消息,以避免发生恐慌。
为了向民众提供及时充分的食品消费信息,“卫生署”借用红绿灯的警示作用,于2005年10月建立了食品消费红绿灯机制。根据专家学者对食品议题的风险评估,将发生的食品安全议题给予不同的信号。
如果食品危害人体健康或经由健康风险评估后,认为有高度危害人体健康可能的,亮红灯;食品对人体无立即危害,但具有不安全的疑虑或经由健康风险评估后,有致人体健康可能的,亮黄灯;产品不存在危险或危险已经完全被控制,以及经由健康风险评估后,危害人体健康的可能性极微的,亮绿灯。
“卫生署”还专门设立了“食品消费红绿灯资讯站”,民众只要上网查询就可以通过红绿灯机制,了解食品安全议题的风险程度。
今年3月14日,因怀疑产品原料存在安全问题,美国宣布回收“白兰氏”、“美乐牌”鸡精和鸡粉。台湾“卫生署”立即展开调查并确认,台湾并未进口涉案产品,白兰氏台湾分公司的产品也均在台湾岛内生产,因此评估结果为绿灯。民众在第一时间得到官方权威消息,自然不会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严格不实广告法律责任 针对不实食品广告,2008年6月生效的“食品卫生管理法”修正案的处罚力度明显加大,责任规定更为科学。
一般的食品不实广告,最高可以处20万元(新台币,下同)罚款;如果在食品广告中宣称医疗功能的,处以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
一年之内再次发生不实食品广告行为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对于违规广告,应按次连续处罚直至停止刊播为止。
“食品卫生管理法”还严格规定了广告发布者的责任。广告发布者应当在广告发布之日起六个月内,保存委托广告者的资料,当执法机构要求其提供时,不得拒绝,否则将处6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并且,广告发布者在接到执法机构停止刊播不实广告通知后,如果继续刊播的,处12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罚款,并应按次连续处罚直至其停止刊播为止。
尽管“食品卫生管理法”中没有名人代言不实广告的规定,但这绝不意味着名人可以免责。根据台湾“公平交易法”第21条关于不实广告的规定以及“行政处罚法”第14条关于共同违法行为的规定,如果名人共同参与实施不实广告行为,完全可能因构成共同违法行为而承担法律责任。
除了强化不实广告的法律责任以外,“卫生署”还特别关注食品安全的宣导工作,提醒消费者,对于内容浮夸的食品广告,民众应该提高警觉,坚持不信、不听、不买、不吃、不推荐的“五不原则”。
特殊营养食品登记管理 台湾的特殊营养品是指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配方辅助食品以及经调整食品营养成分后的病人食品,包括调整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或矿物质的食品及降低过敏性、控制体重(减肥)的代餐食品等。
营养食品的消费人群有特殊的营养需求,特殊营养食品可以提供给这些特殊人群或特定阶段的全部营养或所需加强的特殊营养。这些营养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更应严格把关。2001年,“卫生署”制定了“特殊营养食品查验登记相关规定”,依据规定,特殊营养食品必须送至“卫生署”进行查验登记后才能上市。
规范标识禁止模糊用语 2007年7月,“卫生署”发布“市售包装食品营养标识规范”,通过这一制度,让消费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健康需求的食品,达到自我健康管理的目标。“卫生署”通过加强监测,辅导生产商遵守食品标识的规定,促进食品信息公开透明。
今年7月1日,台湾的素食标识新规定也将生效,凡“素食可食”、“素食皆宜”等模糊用语,因无法辨别其是否为全素食品而将禁止使用。凡包装食品宣称为素食的,依照新规定应标识“全素或纯素”(不含葱、蒜、韭、洋葱等植物五辛素的完全素食)、“蛋素”(含蛋素食)、“奶素”(含奶素食)、“奶蛋素”(含奶蛋素食)及“植物五辛素”(含植物五辛素的素食)等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