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19日,武警水电十支队100多名官兵在圆满完成“天字第一号”工程唐家山堰塞湖排险任务后,在支队长李书健的带领下进驻汉旺镇,承担德(阳)阿(坝)公路绵(竹)茂(县)路段50公里的灾后重建和沿途十几个堰塞湖的排险任务。
这是一支在灾区战斗时间最长的部队。
(一) 这是一条典型的山区公路,两侧都是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中间则是水流湍急的绵远河,随处可见的还有那摇摇欲坠断裂松动的山石。虽然地震过去已经一年了,可一路上,还是可以看见被山石击中的车辆残骸。
这条道路抢通抢建的施工难度、工程质量、安全风险都非常大。在整个道路抢通过程中,官兵们活动范围在不到百米宽的高山峡谷之中,每天都要经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每天不只是要承受石块敲击安全帽带来的压力,还要面对和处理经常挖出的尸体。按常理,地震后破碎的山体,要经过二到三个雨季,才能基本稳定,现在即使抢通抢建完成了,地质灾害也会影响这条路的使用。眼看汛期来临了,抢通抢建可能出现抢通、水毁,再抢通、再水毁的局面。对于官兵来说,路,还得继续修!
施工的过程,就是与死神打交道的过程。2008年12月23日,姚箭驾驶翻斗车往黑洞岩堰塞湖里进行回填,当车倒至距湖边还有4米时,突然车子一歪,感到地基在下沉。他立即下车进行查看,当他刚从驾驶室内下来,副驾驶和载重近30吨的车辆便倒进了堰塞湖中。看到车辆带着自己的战友翻进了湖中,他立即呼叫距自己不远处的挖掘机,当挖掘机赶到翻车的位置时,车已经看不见了,挖掘机立即进行救捞,终于将车捞起一点儿。在水下由于压力过大,还在驾驶室中的副驾驶员经几次想砸碎挡风玻璃都没有成功。当挖掘机将车捞起露出水面一点儿后,他才砸碎挡风玻璃从水中出来,大家七手八脚将他拖上岸时,在阎王殿门口走了一圈的副驾驶员已经冻得失去了知觉,人得救了,但车辆还是报废了。
如果说因为下雨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危急情况发生是偶然,那么爆破班排除危石险情、爆破巨石拦路虎则是爆破手每天都要干的活。爆破班虽然是一个班,可是却只有三个人,一级士官班长周广鹏,二级士官冯永,上等兵刘宇。平路上的巨石爆破对他们来说早已成家常便饭,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最艰难、最危险还要算山上的危石和孤石的排险处理。松动的危石、孤石矮则离山脚三四十米,高则一百多米,近乎60度的山坡,人徒手爬上去都要费很大劲,更何况还要携带几十甚至上百公斤的炸药、雷管和引爆线等器材。
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按照规定属于违章作业。但是为了受灾群众早日重返家园、建设家园,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前进。他们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无从记录。
(二) 一路颠簸,终于到达篾棚子营区,所说的营区其实只是磷矿废弃的厂房,两个班的战士暂时住在这里,贴近山坡的二楼是地震时从山上飞进的巨石,三楼的楼板被山上飞下的石块开了天窗,脸盆大小的窟窿,像漏斗一样缠绕着钢筋。这里相对安全些,两间狭小的屋子里整齐地摆放着10张上下铺,官兵们都外出施工去了,房间里空无一人。另一间是储藏室,整整齐齐码放了十多袋大米和面粉还有萝卜白菜,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泥石流、滑坡阻断后路,他们不得不备足10天的粮食和蔬菜。
抢修看似没有硝烟,却如同战场惊心动魄。正说着话,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哨声。抬眼望去,只见安全员在给组织施工的指挥员不停地打着手势。顿时,工地上安静了下来,战士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迅速躲在了峭壁下。
“哗哗”的响声过后,就见几块巨石带着卷起的尘烟从山上“轰隆隆”地滚下,砸进湖中溅起了数米高的水柱。
一刻钟后,安全员发出安全哨音,战士们开始检查机械设备,一切显得那么自然,一切显得那么从容,一切又是显得那么淡然。
很快,从值班干部的对讲机中得知,人员全部安全,挖掘机的滤油器被砸坏,无法正常施工,其他机械设备幸免于难。顷刻,工地上又恢复了之前的忙碌。
官兵们说,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尤其是晴天,山上落石的情况比平时更要多一些,因为太阳晒干了泥土的水分,石头就容易从泥土中脱落下来,再加上相互撞击就会出现石头像雨点那样密集而下的情况。刚开始的时候,官兵们遇到这种情况都很慌乱,还有两个战士被小石头砸伤过,后来,这种场面经历多了,就有经验了,官兵们也都习惯了。尤其是现在这种形势,工期紧张,再危险,也只能坚持一路干下去。
(三) 据总队长林永汉介绍,从工程开工到现在,水电部队先后有4台机械设备被砸报废,其中包括20吨的黄河自卸车,现在,他们的机械设备保险公司都不给投保。
清平,这个昔日车流不息、经济繁荣的重镇,如今又是一个庞大而热闹的建设工地,一派重生景象。在汉清路上,人们总能遇到来来往往的受灾群众。地震让回家的路变得那么漫长、那么艰辛、那么危险。去年8月下旬的一天,在最前方开道的挖掘机操作手代灵岭正在紧张地施工,家住清平乡的一位中年男子步行到施工现场,说要回家取身份证外出打工,代灵岭告诉他道路不通,无法通行,并极力劝阻他不要回去,但是中年男子最终还是翻山越岭进了山。第二天上午,当机械开进到山的另一侧,代灵岭看到的是这名男子的尸体,官兵们送给他的安全帽已被飞石砸碎。所以,水电兵在这里拼命的理由也正是为了让受灾群众们回家的路不再漫长。如果通车了,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进出。
不久前,四川省和德阳市召开会议,对德茂公路施工方案进行了重新规划和部署,将原定四年的工期,缩短为两年半,武警水电十支队所承担的清平乡篾棚子至兰家岩22公里道路,原定于12月31日完成的节点工期提前到5月12日。
4月12日,工程指挥所派出了由总工程师尹刚带领的9人先遣小分队,徒步进山踏勘。官兵们在坡度达六七十度的坡上披荆斩棘。一路上,砍树、搭浮桥、坐橡皮艇在巨石上攀上翻下……行进中,一道道数十公分的裂口,一处处峭壁在余震中摇摇欲坠,令人毛骨悚然。由于塌方不断。当地向导害怕了,闹着要往回走,一路上,向导打了3次退堂鼓。他们6次穿越飞石、泥石流、滑坡险段,连滚带爬,历时5天,终于到达19号堰塞湖,为顺利抢通至兰家岩收集了可靠的数据。
诚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官兵们将再次发起冲锋,虽然有太多的困难,太多的危险……在清平乡的公示栏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不曾忘记,在山河失色流离失所的时候,是军人为我们避风遮雨;我们不曾忘记,在废墟之下奄奄一息的时候,是橄榄绿为我们点燃希望;我们不曾忘记,你们在肆虐无情的湖水旁开道,全然忘我。拿什么感谢你,我的亲人;拿什么回报你,我的战友;拿什么献给你,我的子弟兵。
和当地的老百姓一样,在与战士们的交谈中,笔者一直有一个疑问,是什么力量让他们不顾一切?让他们坚持到底?
是那天真小孩举起的军礼;是失去亲人的百姓流淌的眼泪;是慈祥的大娘深情的呼唤;更是那无助的受灾群众期盼的眼神……从那一张张黝黑的脸和那一身身沾满泥浆结了盐霜的军装上,我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军人的职责和使命。
题图摄影/史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