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力波 |
王力波,1965年3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工学学士。1987年7月-1991年7月就职于建设部干部学院,1991年7月-1993年6月就职于建设部建筑设计院,1993年6月-1994年4月就职于珠海东兴房地产开发公司,1994年4月至今就职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1994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1997年取得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1999年取得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2007年取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结构专业设计研究院第二结构设计研究室主任。
四川恢复重建加固恢复报告深入震区调研提出
主持人:
您好,王工!从去年5、12大地震到今天,这一年的灾后重建工作您是不是也有参与到其中?
王工:
参与了一些工作。
主持人
主要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王工:
参与了编写建设部抗震救灾工作计划、《地震灾区过度安置房建设技术导则》、参加建设部专家组赴灾区调研、赴广元市对部分受损房屋进行调研,并提出了加固修复的可行性报告、给当地设计单位做一些具体的加固设计咨询工作。
地震毁损建筑鉴定对抗震设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主持人:
刚才您提到配合参加建设部专家组去做调研,这样一个调研过程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那么调研之后出来的一份调研报告(这个工作)对今后的抗震救灾或者是灾后重建会起到什么作用?
王工:
这次任务是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草案)》中的有关要求,对四川汶川“5.12”地震毁损严重的房屋建筑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同时开展地震活动对相关建设工程破坏机理的调查评估,为改进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工程建设标准,完善抗震设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修订对易受损部分要求更严格
主持人:
刚才您提到的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工程建设标准的修订工作进展情况怎样了?之后会有哪些主要的调整?
王工:
规范的修订工作在去年7月份就已经完成了,主要是对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抗震规范做了一些修订,国家地震局调整了一些受灾城市的抗震设防烈度,所以,抗震规范中相应的这部分内容有调整,个人认为修订前的抗震规范还是非常好的,这次修订主要是对汶川地震中发现的易受损部位进行了完善,比如楼梯间、填充墙等等增加了一些更严格的抗震措施。
地震后大量有关抗震救灾文物文革镜鉴馆展出
主持人:
除了您这边的工作,我还想了解一下咱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概还参与了哪些灾后重建工作?
王工:
地震发生后我们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只参与了一小部分工作,我院先后派往灾区的同志有一百多人次,我们是设计院,所以参与的主要都是规划、设计、咨询等和设计有关的一些工作。
主持人:
我知道4月28号您又再一次从四川安仁返回北京,这次是带着什么任务去的?
王工:
这次是我们以前做的一个项目改造成汶川地震博物馆,要在5月12日正式开馆,我们是去做竣工验收的。
主持人:
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博物馆吗?
王工:
我们做的是建川博物馆聚落中的文革镜鉴馆,这个博物馆聚落很有特点,所有的展馆都请是国内著名的建筑师做的方案,文革镜鉴馆是我们院李兴刚副总建筑师的作品,博物馆中的展品都是甲方樊总私人收藏的,地震后他收集了大量有关抗震救灾的文物,去年六月份就在比较简陋的条件下开始展出了,展览的题目叫“震撼日记”,是从5月12日到6月12日以日记的形式展出的,据参观过这个展览的同事介绍,确实是非常的震撼,我们是从去年7月份开始进行博物馆的改造设计,为了保证今年5月12日能够正式开馆,改造期间我院还专门派设计人员住现场进行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