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5月10日电 题:山梁上重建的家园
新华社记者聂建江、连振祥
车窗下就是悬崖。沿着山路行走,汽车轻微地颠簸一下,人的心就紧紧地揪起来。山路对面,一顶顶蓝色的救灾帐篷稀稀落落,沿着山梁的方向散落开来。
看上去近在咫尺,可面前的一条深沟,却让人感觉那个地方似乎无法到达。
这就是麦贡山村。甘肃省文县铁楼乡麦贡山村是我国白马藏族的一个聚居地。
陇南市文县县长张宏感慨地说:“山区的灾后重建,老百姓的生命力让我们感动、钦佩。一年时间完成2.4万户群众的新房,要看到在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受灾群众的坚韧和汗水。”
唱着悠扬的山歌,跳着古老朴实的民族舞蹈,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白马藏族人至今还保留着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和独特奇异的风俗。汶川大地震让铁楼山上的白马藏族村
寨损失严重,90%的房屋倒塌。
山路崎岖蜿蜒,记者乘车一个多小时才到达麦贡山村。在白云轻遮的山顶上,人们正在用简单的工具搅拌泥沙,运送砖石建造房屋。
“尽管地震造成了暂时的生活困难,但村里的人在大灾之年都能吃饱饭、安全过冬,现在就是盖房子的问题。山高路长,建房子有些困难。”村支书班兴仁说。
据村民介绍,在麦贡山建房,运送材料就是大问题。村民在山坡上采石头,然后用农用三轮车、驴子拉到山上,盖房子的砖块用大车拉到山下,然后转运到山上,一天才能拉一趟,一吨60元的沙石运到村里就成了220元……
尽管如此,麦贡山村47户村民的房屋重建正在火热地进行着。在麦贡山村采访时,村民张改乃说:“别人用半年,我们用三年时间总能把房子建起来吧!”
麦贡山的重建并不是一个特例。在甘肃陇南灾区,很多位于山顶上的村庄在地震后无法异地重建,村民要在山梁上完成建房。一条河、一道坡常常让建房成为一场艰辛的战斗。
文县城关镇沈家坡村梁家山社位于梁家山山顶,由于地震后潜在的地质灾害,房屋无法在原址重建。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村民搬迁到城关镇桥南村建房。桥南村距离公路仅有不到一里路,站在山坡上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县城。但由于通往桥南村的山路崎岖,只有不足1米宽,建房用的沙石和砖块不能用车辆运到村民家门口,村民们每天就赶着骡子和马一筐一筐地将沙石和砖块驮到山坡上。
梁家山社的村民告诉记者,盖7间房屋的建材用骡马要驮半年才能驮完,可就是这样,从2008年8月梁家山社17户村民每户领到政府补贴的2万元钱开始建房,到现在,已经有四五户村民的新房完成主体建设。
在陇南灾区采访,经常能够看到在高高的山梁上,在人迹罕至的山坳里,三三两两的村民爬在用木头搭起来的简易脚手架上盖房子。在青山绿水间,他们的身影显得格外醒目。
张宏说,甘肃省地震受灾最重的文县有3.49万户群众需要重新建房,这其中有一半在高半山区,交通十分不便,建筑材料的运输成本高、难度大,重建十分不易。尽管难度大,但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建房的进展仍然十分喜人,截至2009年4月17日,文县已经有2.4万户受灾群众的新房竣工。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