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5月10日电(新华社记者刘永华、徐壮志、王玉山)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坚强的灾区人民始终在磨难中坚韧前行,用勤劳与智慧创造着美好未来。
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一直与灾区群众并肩战斗,心连心、共命运。
汶川地震一年来,人民子弟兵的救援,从未终止!
无私援建:以“八一”的名义
红砖砌成的围墙上,一行写着“灾后重建,军民情深”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围墙内,是一片占地200余亩的工地,机器轰鸣,人来车往。这个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永宁镇的建设工地,将在明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矗立起一座现代化的康复中心——八一康复中心。
汶川特大地震的无情突袭,使得川蜀大地37万多人受伤,数万人因伤致残。而四川,是我国仅有的两个没有省级康复中心的省份之一。
为了尽快给饱受磨难的伤残者一个康复家园,接受全面系统的康复治疗,中央军委决定投资3亿元,以解放军四总部的名义援建一个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拥有500张床位的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军委和四总部领导明确提出,一定要把它建成让灾区群众放心、满意的工程,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疏忽。”自从4月25日开工建设以来,工程项目部主任毛自军说自己脑子里每天都绷得紧紧的,“感觉像上战场一样。”
用打仗的精神和标准做好每项工程,是所有奋战在灾后援建一线官兵的共识。
去年地震后,社会各界异常关注灾区恢复重建中学校舍建筑质量。
灾后,在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下,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迅速投入灾后重建的同时,重点加强对灾区学校的援建。目前,由成都军区、济南军区和海军援建的3所学校,主要建筑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空军、第二炮兵、兰州军区和武警部队援建的5所学校,正在抓紧主体工程施工。
在都江堰,成都军区投入1.1亿元援建都江堰市聚源八一高级中学,按照抗震8度设防的标准建设,并在教学楼中配备安全疏散路径,同时还在校园里建了一个专门的防灾避难场所。
在北川,济南军区投入1亿余元援建的擂鼓八一中学,所有建筑都按照9度抗震等级进行构造处理,每栋宿舍楼都设有专门供伤残学生住的宿舍,入户门和卫生间的门也进行了特殊处理,方便轮椅出入。
在德阳,地震中严重损坏的原绵竹汉旺东汽中学异地重建。这所由海军援建的新学校被命名为“东汽八一中学”。这座占地100余亩,所有建筑均为框架结构的崭新学校,将在2009年8月1日前竣工并交付使用。
在什邡,由空军援建的什邡市蓥华八一中学正紧张施工,这座始建于1904年的百年老校在震后重生。
在汶川,第二炮兵援建的汶川八一小学共占地45亩,建筑面积17800平方米,能容纳学生1080名,教职员工60名。建成后,将是一所全寄宿制农村普通完全小学。
在茂县,由武警部队全体官兵捐资8000万元援建的八一中学已经开工,工程将由长年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专业设备精良、施工经验丰富的武警交通部队直属工程部完成。
在甘肃陇南,兰州军区援建的武都区八一中学也早已开工建设,目前正在加紧施工。
……
历经劫难,淬火而生。
如同沐浴在“八一”军旗下成长壮大的人民军队一样,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昨日的废墟上,那一座座以“八一”命名的学校,必定会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倾情援助:一切为了群众的需要 2009年元旦前后,1000多辆满载红砖的军用大卡车急匆匆行驶在川渝黔陕四省市的大道上。滚滚铁流奔向同一个方向:地震灾区;块块红砖堆砌在同一个地方:地震灾区。
随着四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入高峰阶段,各种建筑材料尤其是红砖需求量巨大,大量建筑材料急需从川南、川东北以及外省运往灾区。
但由于路途较远,运输成本较高,红砖的到户价格震后猛涨。
重建告急!灾区告急!
2008年12月,一封发自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紧急请求支援报告摆在了中央军委首长的案头!
“灾区群众的需要就是命令!”一支支不久前刚刚从抗震救灾现场撤离的部队,又闻令而动,紧急出发。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隆冬时节,官兵们驾驶着大卡车在蜿蜒起伏、险象环生的道路上争分夺秒,勇敢前行。
为了赶在第二天一早按时启程,官兵们来不及休息,连夜帮助工人装载建材,呼啸的寒风吹不去他们额头的热汗。
天刚蒙蒙亮,车队的许多官兵起来就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上两瓶矿泉水,“多喝水,憋着尿开车,就不会瞌睡了。”
即将转业的某团车油股工程师纪军,正休假在家照顾患脑血栓的母亲。当听说部队要执行支援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时,他带着请战书回到部队:“能穿着军装再为人民做点事,是我莫大的荣幸。”
据统计,从2008年12月22日到2009年1月22日,成都军区抽调驻川渝部队运输车辆1000多台,在川渝黔陕4省市的92个县(市、区)1000多个装卸点上昼夜兼程,行驶1200多万公里,突击为灾区群众抢运红砖13.3万多吨、共计5300万块,其他建材4000多吨,迅速平抑了灾区砖价(平均降幅37%),有力支援了灾区重建工作。
帮助灾区群众尽快重建家园,是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灾后援建的重中之重。
兰州军区根据陇南灾区灾后重建需要,培训组建了危房拆除队、规划测量队、科技服务队、水渠水窖修缮队和法律心理文化服务队等20多支专业服务队伍,进村入户,帮助灾区群众排忧解难。
2009年春节刚过,担负重灾区广元至巴中高速公路建设任务的武警交通一总队就发起“施工大干100天,灾后重建立新功”的施工高潮,为节后的灾区大地带来勃勃生机。
为了消除北川、安县、平武等重灾区震后形成的堰塞湖隐患,恢复湖区生态,绵阳军分区先后动员和组织民兵9700多人次,深入唐家山堰塞湖、茶坊村堰塞湖等20多个湖区,开挖泄洪渠,加固湖堤,打捞有害漂浮物。
2009年5月6日,在青川县因灾失地农民异地安置搬迁现场,红光乡淘沟村81岁的王帮慧老人犯了愁:儿女在外打工,和老伴相依为命的她,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把家里那两口棺木搬过去。
棺木沉重,王帮慧老人的家又住在公路对面的山上,山路崎岖,中间还隔着一条河。
没有丝毫的犹豫,担负搬迁任务的武警四川总队10名官兵抬着沉重的棺木一步一挪地下了山,又趟着没膝盖的河水,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行走……
目睹眼前这一切,王帮慧老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泪光中,人们仿佛又看到70多年前红军长征路过这里,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的情景。
这泪水,凝聚着人民子弟兵与灾区群众的鱼水深情。
深情援手:爱是一种力量 一张题为《众志成城托举生命》的抓拍照片,不久前在“2008年度全国摄影新闻作品年赛评选”中荣获金奖,并被中央档案馆永久收藏。
照片上,数百名身披雨衣的解放军官兵在一个泥泞不堪的陡坡上搭成“人梯”,举着双手传递一张担架。担架上,是身受重伤的彭州市龙门山镇九峰村村民王兰。
送到医院后的王兰,因伤势严重,高位截瘫,再加上家庭困难,一度有了轻生的念头。
地震后,救出王兰的成都军区空军官兵与拍摄这张照片的部队摄影干事刘应华积极与王兰保持联系,为她捐款捐物,分忧解难。
部队官兵的关怀和鼓励,让王兰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勇气,强忍病痛,坚持锻炼。“为了解放军,我也要坚强地活下去。”
无私的大爱,是地震过后一种更有力的“支援”。因为,有爱的地方,就会有希望。
大爱,闪耀在重现灾区的解放军医疗队身上。
解放军452医院从院领导到护士长,每个人都有一份厚厚的名单,上面记录着医院收治过的重伤员的联系方式和住址,定期回访巡诊。
成都军区总医院先后派出由20多人组成的专家组,重返北川等重灾区巡诊,为受灾群众送医送药,给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组织8名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对灾区回访,并与江油市人民医院、绵竹市人民医院达成正式长期合作协议,利用部队丰富的医疗资源为灾区医院培养紧缺人才。
第三军医大学派出3支由临床医护专家、卫生防疫专家及心理救援专家组成的医疗队,开展义诊和巡诊。
第四军医大学数十名抗震救灾医疗队员重返绵阳、北川、安县、青川等昔日战斗过的重灾区,看望曾经救治过的重伤员,慰问结对助学的贫困生,向援建医院捐赠仪器设备。
大爱,铭刻在重返灾区的抗震救灾部队官兵身上。
成都军区驻渝某团官兵来到映秀,在看望灾区群众的同时,与两户困难家庭签订了帮扶协议,与两名在地震中受伤致残的学生签订了“帮扶承诺书”。
空降兵部队来到去年克服重重困难营救当地群众的什邡市马柳坪,为每户家庭送去两床棉被。
济南军区“铁军”行程1300多公里,为新建的擂鼓中学送来了3000多件学习和生活用品。
四川省军区什邡市人武部组织当地驻军与遇难学生家长之间开展“亲情结对”活动,几十名官兵手捧鲜花、拎着水果分别看望自己的干爹、干妈,一进家门就忙着嘘寒问暖、劈柴挑水。
……
大爱无声,默默抚慰着灾区一颗颗受过伤的心。汶川地震一年后的今天,在子弟兵的帮助下,灾区人民已开始放眼新的生活。
军徽闪耀,映照出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品质和情怀。汶川地震一年后的今天,子弟兵和灾区人民依然血脉相连,生生不已。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