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 朱亮 朱昕勤/文 陆纲/图
档案》
伤亡惨痛
不屈精神
地震周年,本报记者走进了这所在“5·12”地震中伤亡惨痛、又以不屈精神闻名,温家宝总理曾6次造访并写下“多难兴邦”的学校。
北川中学新校重建工程由中国侨联援建,资金主要由海外华侨捐献。规划方案经过12次专家评审,比奥运会主会场“鸟巢”还多了一倍。
新北川中学位于北川县永昌镇,占地225亩,预计可容师生5200人,建筑抗震强度为8级。校内将设立“多难兴邦”题词建筑、北川中学遇难学生照片墙等。从预算上看,新北川中学投资费用不超过两亿元。设计将充分考虑不少老师、学生是残疾人,建有残疾人通道等措施。
校园内记者像赶场
想进北川中学不容易。记者持有四川省委宣传部“5·12地震周年采访证”,在学校门口传达室仍被拦了下来。能否进入,必须征得学校外宣办李主任的同意。
在传达室的访客登记簿上,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名单写满几大篇。工作人员说,从4月初至今,每天至少有上百记者进入校园。
刚进校园,放眼望去到处是摄像机、闪光灯。至少有6家电视台,在做节目。在操场上体育课的学生认真做着体操——他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多难兴邦”挂进每间教室
“昂着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火热的心,前进!向着光明的未来,前进!”一块巨大的红色条幅,被挂在北川中学升旗台旁的一栋教学楼墙上。
教学楼下方,是一块白底黑字的木质校牌,上书“四川省北川中学”,木牌很旧,已开裂掉漆。一名老师说,校牌是从废墟中掏出来的。“这是文物,永久保存”,校领导表示,老校牌在,就证明了北川中学还在;校舍的修复,只是重建的第一步,但这是最坚实的一步,她证明了:北川中学和北川人又站了起来!
一进校门就能瞧见绿油油的大草坪,还有人工湖。后山坡上则是一排排整齐的板房,包括教学区和学生寝室区。
板房教室宽敞明亮,每间都有电视、空调。外面至少立有一只小“锅盖”,那是远程教育接收器。每间教室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挂在黑板旁的一块木框,上有“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这是温家宝总理专门写给北川中学师生的。“那是荣誉,更是压力,总理的话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随便问一个学生,回答大同小异。
极具个性的寝室文化
由于数量有限,每个板房教室一般有50多名学生,每间宿舍有12人,略显拥挤。特别是酷暑天,尤显闷热。但这些,无法阻挡住年轻学子们的激情和创意。
走出宿舍区,每扇门上贴着不同的名字,博雅居、星期八、六月未央,都是该宿舍全体学生的创意。全是雅名,多属励志类,也不乏幽默搞笑的。
男女泾渭分明,仅从宿舍取名便能分辨出来。“奋斗阁”、“君志四方”、“诸葛茅舍”,明显系男生所取。“潇湘轩”、“梦部落”、“莲花河畔”,女生的杰作。
教室外的3副轮椅
高一(六)班教室外,摆着3副轮椅。轮椅的主人,都在大地震单腿被截肢。但此时,他们正怀揣着梦想,坐在教室内,全力备战即将来临的高考。
整个教学区,教室外至少摆有8副轮椅。在部分学生宿舍里,透过窗户,也能瞧见一两副轮椅,有的被扔进了角落内。一名同学说,那是康复治疗比较成功的人,扔掉轮椅站了起来。在校内道路和厕所内,到处都设置有无障碍设施,专供轮椅通行。
马青平副校长说,整个学校内因断腿,生活难以自理的同学有四五人。学校专门作了帮扶安排。
心理疏导站常驻校园
在教学区,一间教室悬挂着“北川中学心灵花园工作站”的牌子。一群年纪比较小的学生正在里面看电视。初二的李明敏说,这间教室是专门为那些尚有地震心理阴影的同学设立的,大家可以自愿过来,一起聊天,看电视,看书,也有老师组织他们一起交流感受。
全中国最大板房学校
站在一幢3楼教室天台上,放眼望去,便是板房,气势宏大。板房区内,到处都树有一根10多米的铁杆,那是专用的避雷设施。
马青平副校长说,整个中学板房共有700多套,光板房教室就247间,全校目前有3080名学生就读。毫无疑问,这应该是全中国最大的板房学校。
由于总理的6次造访,媒体超级关注,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宠爱”在北川中学,随处可见。健身康复中心由香港红十字会捐赠,心灵花园工作站领衔的是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远程接收器来自中国教育基金会。今年5月12日,由中国侨联援建的新北川中学将开工,明年9月1日投入使用。该校将成为继北京奥运“水立方”后,全世界华人华侨联手建设的又一标志性建筑。为此,中国侨联已募集近两亿元人民币。
忘却灾难一切往前看
“不想再多谈地震,不想谈困难,一切往前看,谈发展。”北川中学常务副校长刘亚春说,教书育人是学校本分,“要做出相当的成绩,才能对得起社会各界的关心。”
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已送了8名教师去香港交流。来自国家级示范高中等的37名优秀教师已经抽调过来教课。学校还有意招聘一批高素质的教师。
“明天,是一个梦想,是一个羊角花盛开的温馨校园。”刘亚春在学校《羊角花》文学报的创刊号上写到。相信在明年9月,这句话将变成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