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樊建川从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前安置的雕塑前走过。
汶川大地震博物馆,一座由樊建川出资3000多万打造的博物馆,在成都近郊的安仁古镇上,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汶川大地震的记忆。
樊建川1957年出生于四川宜宾,曾下乡、入伍、执教、为官,并且官至宜宾市副市长。为了支撑自己对历史收藏的爱好,他弃官从商,并建起了自己的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汶川大地震博物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面积3000多平方米,陈列设计由樊建川自己完成。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至6月12日的一个月中,樊建川开始收集跟地震有关的实物资料,6月12日就开起了临时的地震博物馆展览。当时展品只有五千件,此后通过陆续搜集,加上社会各方面的捐赠,现在地震实物达到五万多件。
樊建川说,汶川大地震博物馆由“震撼5.12-6.12日记”、地震美术作品馆、地震科普知识馆构成,共30多个展厅。其中,“震撼5.12-6.12日记”馆以日记的形式,将地震当天至地震后一个月每一天的图片、实物、感人语录、诗歌作品等以日记的形式展现。地震美术作品馆收藏展出了地震后全国艺术家在特殊的心理环境下创作的雕塑、油画、国画、书法等作品。此外还有子弟兵、民众救援、学校和重建等专题展厅。
博物馆内的进门处,设置了一面地震墙,正在向所有遇难者亲属征集遇难者照片作为永久陈列。
在博物馆的各个展厅里,冲锋舟、大型挖掘机械、“背妻男”所骑的摩托车、救灾失事直升机残骸……,这些地震实物资料和大量图片一起真实再现了地震发生后惊心动魄的一个月,再现了抗震救灾过程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建设这么一座地震博物馆时,樊建川说,仅在上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四川就发生过两次7.8级以上的大地震,但几乎没留下什么实物。即使1976年发生的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目前所存实物也非常稀少。灾难既是悲剧,也是体现人性光辉的特殊舞台,是值得人类铭记和珍藏的历史。
2009年5月11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将按计划开馆,并免费供公众参观,但是由于空间原因要限制每日参观人数。面对免费带来的经济压力,靠经营房地产支持博物馆运营的樊建川表示“能撑多久撑多久”。他说,为了打造地震博物馆,已经卖掉了一栋五千万的办公楼。
“我已经立了遗嘱,死后把博物馆交给国家。”樊建川说。
新华社记者郝同前报道
5月10日,樊建川在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内的“5.12——6.12震撼日记”馆前驻足,窗外是地震中受损的实物展示。
(责任编辑:连寒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