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讯(记者柳建云)今天,是中国首个防灾减灾日,也是“5·12”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在昨天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国家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透露:全国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将由10个增加到24个。
将新增14个救灾物资储备库 据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介绍,今年6月1日起,我国将开始启用落实到县一级的新的灾害损失统计制度和新的软件系统。与此同时,加强对基层灾害信息员的培训,开始全面展开新的灾害信息员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今年将在13个省进行试点,争取年内培训3~5万名基层灾害信息员,争取2~3年内培训30万名。
邹铭还透露,中国将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包括:调整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布局,中央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将由10个增加到24个。此外,还将加大救灾物资储备的数量和品种,准备今年内出台13个救灾物资行业标准和2个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标准。并且,实现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协议储备相结合,加大物资储备量,提高灾害应急的反应能力。
二百多万户农民受惠于抗震农居 当有记者问及“5·12”地震中农房抗震能力差,未来该如何改善的问题时,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副司长杜玮表示:中国有大量农村民居是由农民自建的,抗震能力相对不足,在地震中损失比较严重,该问题是长期积累造成的。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难题,并且各地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他举例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过3年多的努力,截至去年底,已在全区的农牧民住房中建成了152万户抗震农居。其他各省目前大多采用试点示范工程带动的方式来推进,已建成的抗震农居累计也已达到几十万户。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有二百多万户农民受惠于抗震农居。
据杜玮介绍,已建成的抗震农居在新疆2008年于田7.3级和乌恰6.8级等地震中,都经受住了考验。去年的“5·12”特大地震中,在四川德阳和甘肃陇南等重灾区,已建成的抗震农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基本完好或者只轻微受损。在地震宏观烈度达到10度的四川绵竹市的盐井村,因地震作用异常强烈,有57户抗震农居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均未造成倒塌,减少了人员伤亡,实现了减灾的效果。
另据民政部新闻发言人透露,截至4月30日,汶川地震全国共接受国内外捐款659.96亿元,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107.16亿元。民政部本级接受的捐款已全部拨付灾区,后续再接受的也将及时送到灾区。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