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车祸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本报评论员 何秀珍
5月7日,25岁的谭卓过斑马线时,被一辆疾驰的三菱跑车撞飞,他在空中翻了两圈后倒地,瞬间离开人世。
事发后,类似“富家子杭州飙车撞死人”的言论频频出现在各大论坛。
别怪公众对这起“普通交通肇事案”的情绪激烈。每一个社会事件背后,都是社会矛盾问题的缩影。“富二代”、“政府信息公开”、“漠视生命”等种种社会焦点问题,都在这一事件中得到了体现。
舆论之所以如此激烈,既有对漠视生命的谴责,也有对有关部门处理此类公共事件的失望。5月8日,杭州交警部门在通报事故情况时提到,“根据当事人胡某及相关证人陈述,案发时肇事车辆速度为70公里/小时左右……”在未经充分调查取证的基础上,抛出“70公里/小时”的论断,显然是不够慎重的。
交警部门的新闻发布会随即引来质疑声一片。之后,相关部门对公众的疑问语焉不详。这一相当保守的做法,再一次激怒了网民。
网络社会,信息发布的渠道越来越多元,每一个市民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而杭州相关政府部门却没有及时把握舆论导向,给公众一个可信的交代。
而之后有关部门对网络言论的回应显然有些滞后。以这一事件为例,政府部门的发言首先需要有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撑,只有在严谨调查的基础上,做到信息公开,才能防止“以讹传讹”。正是杭州交警部门最开始没有做好这项工作,使得民众产生怀疑,同时加剧了公众对肇事者的愤怒。
也有人将网民的愤怒简单理解为仇富心理。这当中不排除有一定的仇富因素,“富二代”、“三菱跑车”等,都是富有煽动性的关键词。曾经有网友问:如果肇事者是喜欢玩都市飙车的面的司机,舆论还会如此持续关注吗?
我们不能仅仅理解成仇富,袁隆平也很富有,为什么没有人仇视他?公众愤怒的源头除了警方公布的消息存有疑点,最重要一点还是源于“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对生命的漠视。在车祸现场,肇事者胡某和其朋友充分表现出了个人素质的差劲,他的事后赶到现场的同伴甚至表情嘻哈,令人侧目。风华正茂的生命在瞬间逝去,家属如何撕心裂肺,朋友如何悲痛,他们如何能想到?
当然,舆论归舆论,任何事件的解决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理性轨道上来。交通肇事也好,危害公共安全也罢,在警方调查结论出来前,这依然是一起致人死亡的车祸。在法律作出审判之前,切不可以道德代替法律。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经写过诗歌《沉重的时刻》,以哀志人间惊变,“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在世上哭,在哭我……”死者已矣,长歌当哭,而生者还将继续前行。
调查还在继续,真相有待公布。我们期待法律作出公正的裁决,也唯有司法部门执法公正,按法律程序处理,告知社会事件进展,才能平息舆论,给死者以安慰。最终让公众相信,公平和正义依然可以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