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曾报道大国文化华北区总经理姚谦爆料,公司一年收到的卡拉OK版权费用只有几千元。未出多久,央视《综艺快报》节目也对版权收费发起调查,并得出惊人的结果:自2007年至现在,负责收取费用的音像集体管理协会(简称音集协)累计已经收到8000万人民币的版权费用,但大部分唱片公司和歌手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收到费用,这8000万元究竟去了哪里,从2004年就开始讨论的卡拉OK版权收费为何步履为艰,本报记者展开了进一步调查。
音集协将发声明 作为卡拉OK版权收费的唯一代表,音集协一直以来与一家名为天合集团的公司合作,由其代为负责收缴和管理卡拉OK版权费用。然而,针对8000万元巨款,究竟该如何分配给各家唱片公司,记者昨日联系天合上海分公司的俞文庆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收费的主体是音集协,天合只是代为管理,因此具体分配方案应由音集协阐释。而央视在报道中曝光的关于音集协和天合收取高达50%的管理费用,俞文庆只是反问记者“这么高的比例你觉得可能吗”,但未对实际比例做出解释。
音集协的副总干事马继超同样未对分配方式予以阐释。他告诉记者,关于央视的质疑及其他,协会将于近日发表一则声明,除此之外协会不会再做回应。曾经参与卡拉OK版权收费工作的音乐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屈景明则对所谓分配方式有着自己的看法:“这完全就是商务行为,是双方自愿的原则,你认为这个比例高了,可以不干,并不存在对错。就像快递,从北京当地取件,和到上海取件回北京,付出的劳力不同,收取费用的比例自然不同,这要看具体情况。”他表示对目前音集协的具体做法并不清楚。
行业发展步履艰难 从2004年就开始管理的卡拉OK版权收费,为何5年之后还未能理清,个中原因与机构又有多大关系?一位业内人士如实透露,由于各个环节层层纠结,收费的推进工作实际上十分缓慢,到目前为止,在音集协注册的唱片公司数量还在不断增长,分配方式也没有最终定型。
说起个中缘由,该业内人士举例说,比如一开始的设想是在全国的KTV实行统一的曲库系统,这样只要在全国任何一间KTV点播歌曲,都能在后台信息系统得到反馈,一年下来只要通过歌曲的点播次数,乘以相应的比例,就能比较清晰地计算出需要付出的版权费用。然而这个曲库系统至今仍得不到落实,而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不同KTV为了寻求差异化竞争,不想对实行很久的自有曲库系统弃之不用。
该人士还表示,诸如这样的问题在各个环节都存在,正是因为各自都有利益,能形成平衡各方的方案并非易事。卡拉OK版权收费存在的问题,不是某个机构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问题。这个行业不是不在前进,只是脚步太慢。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大部分的KTV均按照房间的多少收取相应的版权费用。上海一家知名KTV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对于现在的收费方式和标准,公司方面基本表示接受。记者韩垒 (来源:新闻晚报)
(责任编辑:徐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