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12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12日发表社论说,民进党得了“失语症”,现在的民进党,除了在立法机构演出锁门自囚的闹剧,或是动辄出手赏人耳光外,试问,除了批马外,能不能提出建设性的方案?民进党五·一七游行在即了,但一个政党若不知道如何与社会的需求互动,就不可能在游行中赢得支持。
文章摘录如下: 鉴于法律保障权利,只要民进党高兴,它可以年年游行、月月游行。甚至,若不怕得了动员疲乏症,要日日游行亦无不可。但是,游行是表达意见的手段,没有任何一个想要执政的党,会耽溺于“为了游行而游行”,因此,现在回到问题的本质,民进党的游行究竟要诉求什么?要表达什么?
几无意外,民进党五·一七大规模抗争,最主要的指控是,马“政府”让“主权”流失;不过,到目前为止,民进党视为被“统一”第一步的、与大陆签ECFA一事,该议题尚未列入第四次江陈会议题,目前仍在争取台湾内部共识的阶段。
民进党第二个要大规模抗争的理由,就是要表达对“民主倒退”的忧虑,最大例证则是,民进党执政时期并未修改的“集游法”;而为挑战这部法,民进党党主席蔡英文放话,五·一七要率领民进党公职跨夜静坐,二十四小时呛(反对)马。
此时将“集游法”作为动员焦点,凸显的更是民进党的历史错误,第一、如果“集游法”是“恶法”,为何民进党执政八年从未想要调整?第二、正因为如此,民进党此时抗议“集游法”,不但惹来昨是今非之讥,被社运团体视为是“割稻尾”,言论质量及影响力更是远远比不上那些振振有辞的弱势团体。
如果,连向来属“反对党”专长的“集游法”战役,民进党都失去领导地位,一叶知秋,试问,民进党还有那些战场、空间可以发挥。民进党在“国会”只有二十七席“立委”,并不是民进党失去影响力的主因,因为,党外及民进党创党初期,“立委”人数更少,但是,当时的民进党才是议题的设定者。
现在的民进党,除了在“国会”演出锁门自囚的闹剧、或是动辄出手赏人耳光外,试问,针对他们过去相对擅长的“主权”议题,除了批马外,民进党又提出什么对策?两岸交流密切,民进党除了重喊新“三不”之外,能不能提出建设性的方案?
就如同乔治·欧威尔形容二次大战时期的英国,“当今的政治乱象,与语言的腐败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民进党在“国会”殿堂发言空洞无物,反映的正是民进党失去与社会沟通的能力,甚而,也凸显民进党失去与自我对话的能力。
一向以论述见长的民进党,其之失去语言能力,是一段漫长的过程。就人才层面而言,过去八年、尤其是后两年扁家弊案阴影下,效忠扁家成为民进党精英的第一要务,而根基于忠诚度的排蓝条款,其造成的后果更是集劣币驱良币之大成。有人戏言,民进党“三宝”虽然落选,但是后起之秀的新“三宝”学历却都更高,则更显示出,过去尚有形象牌“立委”空间的民进党,现在却沦为多人争当“三宝”的处境。
更严重的是,为了挺扁,民进党“立委”必须一再重复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自甘成为傀儡的后果是,语言及思考能力的丧失。
没有注定说,民进党可以靠游行重新得到人民支持,因为,一个政党若不知道如何在“国会”进行论述、不知与社会的需求进行互动,就不可能在游行中赢得支持。
(责任编辑:陈天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