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尽管为中国体育一贯倡导,却一直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日前,记者随中央媒体“健康重庆”采访团来到重庆市江津区时却忽然发现,这里正在尝试一种体教结合的全新模式。
“我们实行的是大教育大体育的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体育和教育一直分属两个行政部门,而实行体教结合的关键,其实就是两个部门间的相互协调。但实际上,问题往往就出现在两个部门相互协调的过程中。“我是区体育局局长,同时也是教委的副主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政令可以及时得到下达,不会出现两个部门间交流不畅的问题。”解决了政令下达的问题,很多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这种措施,确实对推动体教结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拿重庆江津区青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来说,这是一所非常特殊的学校。该校是由区体校和区重点中小学联合兴办,采取封闭式的管理,集吃、住、训、学于一体。学校目前开设了初一至初三和高一编制班,小学生在琅山小学插班就读,初中和高中生由几江中学负责,课程同普通中小学的课程一致,在保证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塑造新型体育人才。
“这就意味着运动员能完整地接受文化课的教育,小学阶段是插班学习,初中和高中阶段是单独分班学习。训练全是在文化课后进行,因为我们意识到,文化教育无论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还是对其未来的转型都至关重要。”该校的杨校长告诉记者,“我们的学生,待人接物都非常有礼貌,这和文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大排名,可以说,那些运动员学生每个学期在学习上都是进步的,运动成绩比较好的,往往也是文化课学习比较好的学生。”
“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解决了运动员的学籍入口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运动员的出口问题。众所周知,真正能成为优秀运动员的人才毕竟很少,这种体教结合的方式,保证了那些被淘汰的小运动员,能够继续其学业。据杨校长介绍,自2005年以来,区体校运动员小学、初中的升学率都达到了100%,体校运动员即使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被淘汰了,到初中毕业后,也可以根据其自身情况,升入重点中学和重点职高,这就解决了体校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这种体教结合的方式,不仅让小运动员不会成为文盲,也带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由于“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非体育特长的孩子也能使用原属于体育部门的专业体育场地,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有更大、更好的场地进行锻炼,这无疑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新的体教结合模式下,运动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江津区体校近年来在市级各类体育比赛中,共取得了82枚金牌、48枚银牌和47枚铜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江津区体校被确定为“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特别观看了该校20多名小举重运动员的训练,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来自比较贫困的家庭。这一方面说明,像举重这种非大众化的体育项目,能有如此多的孩子参与其中,确实很不容易;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体教结合的方式,确实有它的吸引力。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像南通那样的体育人才后备基地。”王局长说,“为了吸引好苗子和好教练,我们优化了奖励制度——家庭贫困的好苗子,每年将得到1500元的补助,每天还有20元的补贴。”在江津青少年儿童体校,共有100名小运动员享受了这种待遇。
但是,想成为南通这样的体育人才后备基地也并不容易。南通,这座培养了7位奥运冠军的城市,也有着自己的困惑。目前,南通市业余体校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招生难。独生子女的家庭,一般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体校。而南通遇到的问题和一些潜在的困难,也很有可能出现在重庆的江津。
“我们也在探讨。”王局长说,“现在到体校来的孩子,不是来自特别贫困家庭,就是来自特别富裕家庭。从选材角度来说,这样并不好。我们这种体教结合方式,虽然能吸引一些好苗子,但也存在一些困扰。拿江津青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来说,目前共有272名体育特长生,而我们要从中挑选最有发展前途的孩子,所以,只有100人能享受到补贴待遇。而这个名单,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变化。我们这种体教结合的方式,也只是一种新的尝试,以后面对的问题肯定还会有很多。”
本报重庆5月1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