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已安息,生者自奋起。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罹难的同胞和牺牲的烈士,献给矢志重建家园的灾区人民,献给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祖国……——题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一组黑色的数字,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刻下一道无法抚平的伤痕。
一年后的今天——
悲伤仍在心底,生命已然蓬勃。瓦砾中,青青的小草顽强攀援,鲜艳的野花迎风挺立;废墟旁,崭新的村庄和城镇拔地而起,明亮的教室不时传出琅琅书声……
在汶川特大地震周年之际,让我们告慰罹难的同胞,告慰牺牲的烈士——
毁坏的家园正在重建,曾经的疮痍已经新生。13亿人民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灾难中顽强挺立的灾区人民,正勇敢地开始新的生活。
在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的特殊时刻,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告诉自己、告诉祖国、告诉世界——
历经特大灾难的考验,中国人民结成了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挺起不屈的脊梁,万众一心、奋勇向前,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书写民族复兴新的辉煌篇章……
深情的牵挂始终如一。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的同时,党中央提早谋划、科学决策,全力推动灾区各项恢复重建工作
这是一个个牵动人心的地方——都江堰、平武、映秀、漩口、北川……
2008年岁末。胡锦涛总书记再赴四川灾区。从安置小区到越冬过渡房,从羌族村寨到板房教室,从卫生诊疗所到重建工地……总书记用整整三天的时间,逐一考察各个地震重灾区,实地了解灾后恢复重建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中南海与地震灾区始终情相通、意相连。真诚的牵挂,深切的关怀,激励着灾区人民挺过了一个又一个危急时刻,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挑战——
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发生后,胡锦涛当即作出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当晚,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5月16日,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胡锦涛总书记赶赴四川地震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群众,实地指导抗震救灾工作。5月31日至6月1日,总书记又亲临陕西、甘肃地震灾区,实地考察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地震发生后,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也相继奔赴救灾一线,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震后2小时,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紧急飞赴四川灾区,当晚在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此后几个月里,温总理又先后6次前往地震灾区,看望刚刚复课的学生,亲临唐家山堰塞湖坝顶指挥抢险,参加北川中学开学典礼……
上下同心者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直面特大灾害的严峻考验,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时代凯歌。
震后的灾区,百废待兴。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在领导、指挥抗震救灾斗争的同时,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作出及时部署——
“及早谋划恢复生产、灾后重建工作,尽快研究制定扶助措施,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5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成都连夜召开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就灾后恢复重建作出重要指示。
“要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组织灾区干部群众尽快恢复生产……努力把这场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就灾区恢复生产提出了具体要求。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灾区重建的前期准备、规划制定等作出具体安排。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倾情关怀,始终引领着灾后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灾后重建,规划需先行——
震后第11天,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3次会议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启动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
6月6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使重建规划有章可循。
9月23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正式公布,为灾后重建提供了一份清晰具体的行动“指南”。
重建家园,法制是关键——
震后不到一个月,国务院及时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第一时间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制度保障。
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面修订防震减灾法,为灾后恢复重建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重建家园,机制是保障——
5月26日,党中央作出了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的重大决策。
第二天,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明确提出“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几省帮一重灾市(州),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
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专门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
6月1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正式颁布,明确要求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一对一、一帮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重建中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重建经费迅速筹集到位——
“举全国之力多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当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后两年继续作相应安排。
今年3月13日,全国人大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和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尽管财政形势十分严峻,但预算安排的中央地震灾后重建基金高达1300亿元,比2008年的740亿元有明显增加……
家园正在重建,生活重新开始。截至今年3月底,四川纳入国家规划的灾后重建项目已累计开工12728个,占整个重建任务的38.9%;截至目前,因汶川特大地震而失业的150余万人员中,已有129.6万人重新实现就业……
一个个平凡的生活场景,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
无论灾难有多大,无论苦难有多重,生活永远在向前……
英雄的人民无所畏惧。面对巨大的灾难,灾区干部群众奋起抗争,勇敢走出命运的阴霾。曾经山河破碎的灾区正以新的面貌,昭示又好又快发展的美好未来
特大灾难留下巨大伤痛。一个个幸存的人们以无比的勇气,与伤和痛顽强抗争,在灾难中勇敢挺立——
每天要3次换药,每次换药敷料堆起来都有半米高,痛得难以忍受,但17岁的北川女孩刘旭从不言痛。现在她一边练习走路,一边坚持背英语单词,因为她渴望尽快回到久别的校园,回到同学和老师身边……
亲人走了,家园毁了——地震,让许多人失去曾经拥有的一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灾区人民依靠执著的信念、特有的坚韧,勇敢地走出灾难的阴影,迈向新的生活——
青川东河口,黑色的大理石碑上,镌刻着村里遇难者的名字。每天,何先通都会在妻子的名字上摆放一枝菊花,然后到不远处的一间小木屋,向祭奠和参观的人们售卖菊花。这位普通的村民,就这样坚持默默陪伴着妻子,用卖花挣来的钱养育还在念书的儿子。
人在,希望就在;有手,就有未来。废墟中,板房旁,灾区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双手重建家园,用双手播下希望——
天刚亮,一支由7匹马组成的马队从甘肃文县梁家山村出发,沿着不到1米宽的山路下山,去驮运砂石、水泥、砖瓦等重建物资。由于不通行任何现代交通工具,从去年8月起,他们就集中全村所有马匹,开始了艰难的重建。极为偏僻的山村,封顶的新房越来越多……
危急时刻,他们紧急动员、冲锋在前;灾后重建,他们重任在肩、任劳任怨……一位位普通的党员干部,始终是带领灾区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主心骨——
在北川安昌,有这样一群党员干部:失去妻子的乡党委书记,每日奔波于各个重建工地,累得几近呕血;痛失母亲妻儿的乡长,挨家挨户为受灾群众建房发放补贴;妻儿遇难的纪委干部,忙碌于新县城的征地拆迁动员……大家心中唯一想的,就是把信心传递给百姓,把家园早日建起来……
灾难,制造毁灭;灾难,也带来重生。重建美好家园,推动科学发展——这是幸存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对灾难最有力的回答。
震后两个月,一份内容详实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出炉,贯穿着科学重建的理念。
地震,使许多企业遭受了重大损失,也使它们面临一次浴火重生的机会。东汽公司汉旺生产基地在地震中受灾严重。正在德阳新建的基地有效整合19个分厂的生产力量,核心产能将从震前的1200万千瓦提升到2000万千瓦,公司产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更具竞争力……
重建,是一个“加速器”。灾区无数的村庄、山寨,面临着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契机。距离北川老县城不远的一处山间坝子上,美丽的吉娜羌寨在地震中变成了废墟。经过紧张的施工,一个全新的羌寨已经矗立在青山绿水间。
每天,人们都在忙碌;重建,一刻也没停下——
到5月8日,川、陕、甘三省农村住房维修加固已完成99.5%,倒毁住房重建开工95.7%;城镇住房维修加固已完成48.9%,倒毁住房重建开工40.1%;各类学校开工75%,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开工60.6%……
一年前惊恐的瞬间,曾让映秀小学6年级学生马红秀坠入一个黑白的世界。她所有的画作,都只有两种颜色,无论画的是天空、田野、河流……
不久前,她勇敢告别昨天,重新用缤纷的色彩描绘心中的世界。画笔下,又有了鲜艳的五星红旗,有了五颜六色的彩虹,有了红红的太阳……
浓浓的真情永在奔流。在倾力支持灾区抗震救灾的同时,全国各族人民始终情系灾区,用各种方式全力支持灾区恢复重建,汇聚成齐心协力重建家园的磅礴力量
4月底的一个傍晚,四川省人民医院。见到曾经救护过的伤员万祝红迈着轻松的步子走了过来,重返灾区的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护士长陈玉梅快步上前,紧紧抱住了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危急时刻,全国医护人员紧急奔赴灾区,抢救生命;一年后的今天,伤员早已回家,他们依然放心不下。地震周年前夕,这家医院特地派出由陈玉梅等人组成的慰问组,带着慰问金重返灾区,探访伤员……
细微的心弦,总能感受到最真诚的祝福;平凡的日子,总能体悟到最真挚的情感——
4月21日下午,汉旺镇东汽中学的残垣断壁上,志愿英雄陈岩与妻子在这里拍婚纱照,人们纷纷赶来祝福……
灾区的人们不会忘记,震后第一时间,陈岩赶赴都江堰、汉旺、北川等灾区,连续奋战、成功救出29名生还者。
灾区的人们不会忘记,一年来,陈岩每周都往灾区跑,继续无私地帮助那些幸存的孩子,为他们买书,带他们康复,他已经花了5万元的积蓄。
他说:“就想踏踏实实做点实事……”
灾难发生后,人们对灾区倾力相助,汇成爱的滚滚洪流;天气渐寒时,人们同样牵挂灾区,用爱心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截至去年12月20日,带着捐赠者炽热的爱心,399万床棉被、490万件棉衣裤、431万件衣服、45万件取暖用品,送到四川灾区;
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参加对口支援的省市积极落实中央部署,无私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截至4月9日,18个支援省市确定支援四川18个重灾县(市)项目2375个,确定援建项目总投资额517.41亿元,其中已到位资金186.05亿元,已开工援建项目1175个,已建成援建项目198个……
要速度,更要质量。这是灾区人民最大的愿望,这是援建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
什邡红白镇中心学校校长程世林每天都要去查看北京援建的新校园进度。
由山东援建的北川桂溪中学,采用了强度最高的三级钢,每平方米用去84公斤钢筋,密得连混凝土都很难浇灌进去。而在山东,同样的三层楼每平方米钢筋使用量则是45至50公斤……
“输血”,更要“造血”。各地援建人员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增强灾区发展后劲。汉旺著名的地震钟楼下,一个规划用地1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已经开工,以承接无锡的产业转移。目前,无锡已组织120多家大中型企业前来考察,两三年后,这里的工业产值将达到100亿元。
灾难,让许多人失去工作。援建人员知道,就业岗位对灾区群众有多重的分量。在北川,“鲁援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虽然名字中有山东,却只有总经理是山东人。他说,当地人需要工作,职工都请北川人。目前,有100多名当地人在这个厂子上班,每月工资额超过18万元,许多人家的基本生活开支有了着落。
爱是一条河,永远奔腾不息;爱是一座桥,把灾区和全国人民紧紧连在一起……
一年前的5月14日,刚刚3岁的宋馨懿,在北川的一处废墟中,被人们救出。
一年后的4月25日,小馨懿迎来4岁生日。在幼儿园为她举办的生日会上,老师特地拿出皮尺,为她量了身高:102厘米。
一年间,这个在地震中失去父母、失去一条腿的孩子,整整长高了9厘米!
这是生命成长的高度,这是灾难重压下的茁壮。它仿佛用一种坚韧的挺立告诉人们——
再大的灾难,都不能压制生命的蓬勃;再多的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