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5月13日电(记者孙英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共同主持的“提高黑土综合生产能力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经过3年的科技攻关与示范应用,现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项目在黑龙江省黑土类型区累计应用面积200多万亩,增产粮食超过1亿公斤,促进农民增收2亿元。
我国东北黑土带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黑龙江省现有黑土耕地5400万亩,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但多年来对黑土资源的掠夺式经营,导致这个省黑土土壤肥力不断下降,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黑土层逐年变薄,土壤质量不断恶劣,黑土综合生产能力逐渐降低。
项目课题组针对黑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等问题建立了3种黑土类型区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坡耕地土壤侵蚀、退化机制,构建黑土区坡耕地可持续利用模式,优化出最佳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通过自然和人工两种生态条件下黑土肥力要素的变化过程及其对肥力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建立典型区域黑土肥力管理系统,提出新形势下农田生态系统高效施肥技术体系。
“提高黑土综合生产能力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的嫩江县、海伦市、双城市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应用,建立了不同的保育和培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在双城市幸福乡,通过建立以土壤深松整地、施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选用优良品种等为核心技术的岗平地黑土修复模式,2007年玉米增产11.5%-12.7%,2008年玉米增产15.1%-21.5%。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