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扶贫办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携手推动贫困村震后重建 新华网四川广元5月13日电(记者侯丽军)“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国务院扶贫办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再次走访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马口村,考察一项为期两年的“贫困村灾后重建项目”在当地的实施情况。
位于四川北部边远山区的马口村是国务院扶贫办在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开展的灾后恢复重建的第一批19个试点贫困村之一。“512”地震中,马口村210户村民房屋全部受损,120亩耕地被破坏,直接经济损失105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3500元下降到1800元。
为协助当地政府和地震灾区的农村贫困社区应对恢复重建工作中的挑战,国务院扶贫办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08年9月启动了“贫困村灾后重建项目”试点村规划。合作项目总投入金额为536万美元,包括社区基础设施重建、恢复生计和产业、改善环境和促进清洁能源使用等几个方面。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南书毕说:“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通过与村民直接沟通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目前面临的挑战,从而进一步关注和支持重建工作。”
合作项目还支持推广参与式重建方法,确保每户村民都能参与项目的决策过程和重建计划的制订。村民们通过投票选择重建项目的负责人,每个村还建立了项目管理系统,以保证施工质量和资金的有效使用。
在马口村进行的实地走访中,记者察看了马口村二组18户村民集体重建的新房。村民们通过统一采购建筑材料和自组施工队,有效降低了建房成本。
村民王光烈的原有住房在地震中全部垮塌。通过集体重建,王光烈一家5口现在已经迁入新居。重建后的新房有11间,花费近9万元,其中包括政府补助的2.8万元和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
54岁的马口村妇女王碧烈在地震中失去了儿媳和孙子。在村里的帮助下,她通过养鸡和参加“以工代赈项目”,获得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国务院扶贫办规划财务司司长徐晖认为,马口村的灾后重建模式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通过总结试点村的经验和教训,国务院扶贫办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下一步将着手推广重建经验,使其惠及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重灾区4834个贫困村。
据介绍,截至2009年4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个试点村已经投入280万美元进行灾后恢复和重建,已有超过2.5万人直接受益于该项目,其中包括1.5万妇女和儿童。
近日,《爱在北川学子吟》义卖首发仪式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集结全球爱心力量,铸造华夏爱心丰碑”,上海、深圳、长沙等城市也设立了义卖分会场,义卖所得款项将全部用于重建北川中学。
12日,《见证北川》军旅名家五人展活动在上海开幕。在这个举国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日子里,五位画家将他们深入灾区一线创作的画作首次公开展出,祭奠北川之殇,表达感恩之情。
因为地震发生时一句振聋发聩的“大人留下,学生先走!”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县长经大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就是从那时起,经大忠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再造一个新北川,他日夜奔忙、竭尽心力,赢得了社会各界更多的敬重,参加了全国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被中组部表彰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当选CCTV“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能采访到他,是不少记者的心愿。
昨天,虽然北川老县城管制区域第一次向公众开放,但从安县到北川的必经路段——黄土镇到擂鼓镇的28公里道路已经被急于进出的车堵死,原本20分钟的车程现在却需要4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十二日下午,由中国侨联援建、凝聚各界爱心的四川省北川中学新校区在北川新县城永昌镇正式开工。
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中国侨联主席林军、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李登菊以及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代表、六百余名北川中学师生代表参加开工典礼,一起见证北川灾后重建的这一标志性时刻。
(责任编辑:陈天晗)